IFI新篇速递Medscape米卡芬
侵袭性念珠菌血症和念珠菌脑膜脑炎是引发早产儿和病危或免疫缺点患儿病发和死亡的重要缘由。在成人和儿童的监测研究中,每10万个体中就有2至10例念珠菌血症产生,死亡率为5%-10%。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已成为医治此类感染的重要药物。米卡芬净,此类药物中的第二个药物,在年就取得了FDA的批准用于医治成人患者的感染。它的优点是逐日一次、耐药程度低和不良反应相对轻微。
获批准后不久,米卡芬净就被用于耐药性真菌感染及没法承受其他药物不良反应患儿的医治。年6月21日,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在4月龄及以上的儿童中使用米卡芬净。虽然在婴儿中的使用未经批准,但最近研究显示,由于婴儿中较高的药物清除率,高于基于体重的剂量是有效的。
米卡芬净的作用机制
棘白球菌素能够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酶,改变真菌壁的完整性。米卡芬净的耐药性与1,3-β-D-葡聚糖合成酶中FKS蛋白成份的突变有关。
药物动力学
静脉注射时,米卡芬净的曲线下浓度-时间面积(AUC)与剂量呈线性关系。在成人中的散布体积约为0.4L/kg。米卡芬净与蛋白的结合力高(99%),主要是白蛋白,还有α-1-酸-糖蛋白。米卡芬净在芳基硫酸酯酶作用下转化成儿茶酚情势。剂量的30%以药物原型经尿液排出。
成人中的米卡芬净清除率约为0..36mL/min/kg,半衰期为小时。多个药物动力学研究发现,与大龄儿童及成人相比,年幼儿童的米卡芬净清除率更高,半衰期更短。岁的儿童清除药物的速度约为≥9岁儿童的1.35倍。新生儿的药物清除率更加迅速,意味着米卡芬净与新生儿血清蛋白结合率下落,需要加大米卡芬净在新生儿中的剂量。
临床运用经验
首次儿科运用米卡芬净的研究出现在年,为I期非盲剂量增加研究。此研究描写了米卡芬净在77名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儿童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物动力学,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有关。
患者按其年龄进行分组(儿童岁,青少年岁)。米卡芬净的起始剂量为逐日0.5mg/kg,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增加至逐日1、1.5、2、3和4mg/kg。一旦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绝对中性粒细胞数≥cells/mm3)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或明显需要其他抗真菌药物时就停止用药。研究中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有9名患者出现了与米卡芬净相干的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鼻出血、腹痛和头痛(出现的比例都是16%-20%)。只有1例15岁的患者,接受逐日0.5mg/kg的剂量延续医治2周后,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
医治期间毫无临床感染迹象,研究结束时(第22天)的培养结果显示无真菌感染。该患者在第33天死亡,尸检发现其有肺曲菌病。另1例患者因延续发热和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采取两性霉素医治而退出实验。
年,米卡芬净侵袭性念珠菌病研究组的Queiroz-Telles和同事进行了一项儿科患者的研究,该研究为比较米卡芬净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侵袭性念珠菌病医治效果上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实验。共触及了名婴儿和儿童。其中大部分(92.9%)得了念珠菌血症。
根据临床及真菌学反应,72.9%的米卡芬净医治患者和76%的两性霉素医治患者医治成功。虽然研究发现两种药物的耐受性都良好,但有16.7%的两性霉素医治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而米卡芬净医治的患者中停药的比例只有3.8%。
基于以上研究,米卡芬净已被公认为婴儿和儿童预防和医治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药物。来自欧洲临床微生物学会和感染性疾病真菌感染研究组的的指南推荐使用米卡芬净医治念珠菌病。
在给现有的研究进行打分时,作者根据推荐力度(A-D,从最高至最低)和证据水平(I-III)对每种药进行排序。米卡芬净在医治新生儿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推荐水平为B-II,而在儿童预防或医治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推荐等级为A-I。
年,Kobayashi等人进行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实验,探究米卡芬净对处于化疗中或已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儿童的医治效果。此研究触及了30例患者。日用剂量和医治时间的中位数分别为1mg/kg和13.5天。
根据总分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中发热症状的消失、感染的成功医治、研究结束7天后的存活和没有因毒性或无效而产生的停药),米卡芬净在56.7%的患者中有效。医治后的体温和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基线水平。2例儿童的血清转氨酶有1过性升高。作者得出结论,米卡芬净是一个可用于此群中经验医治的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在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