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6点,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行政副主任连炯斌在交接工作时突发意识丧失,继之呼吸心跳停止,经多方抢救,仍昏迷不醒。
在重症监护室救治了30天后,在4月25日中午辞世。同事在朋友圈发文悼念:医院的模样,会永远铭记连炯斌敬业忘我的工作精神。
工作中的连炯斌(右),在参与病人急救。
连炯斌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院,年1月作为厦门市引进人才入职医院。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一线工作。先后开展支气管镜检查和介入治疗、肺功能检测、呼吸衰竭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擅长对呼吸内科常见病、少见病、罕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危重病抢救治疗。年主持《经纤维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癌局部化疗》荣获三明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年荣获三明市劳动模范。担任福建中西结合医学会呼吸病常委、福建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委员。入职医院以来,积极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工作,开展的支气管镜检查及介入医院空白,在呼吸内科开展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及危重病的抢救,大大提高了呼吸病的诊治水平。
今年3月26日星期六这天是厦门连续半个月阴雨后难得放晴的一天,也是连炯斌八十高龄母亲的生日。可他要值班,回不了老家,让妹妹代向老母亲祝寿,向双亲道歉。
同一天,又是大学毕业三十周年的同学在厦聚会,他也因为值班没法参加。为了补偿父母,他原本答应妻子杨梅芬在清明的时候接父母来厦门小住几天,他刚新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居室。
天不邃人愿,还来不及兑现自己的承诺,当天他就躺在ICU里,生死未卜。
他悉心关爱患者,从不言自身病痛
3月25日,连炯斌就曾感到头颈部僵硬、疼痛,但他只是向同事略微说下不适,继续坚持在岗位上。
3月26日下午6点14分,刚抢救完患者的连炯斌,一如平常地向当班医师交代医嘱时,突然从坐着的椅子上往下滑,心跳、呼吸也骤然停止。身边的同事立即投入抢救,同时通知麻醉科、ICU、神经内科的医生。在施行心肺复苏后,他即被送往CT室检查。影像结果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动脉瘤破裂导致的颅内出血,随即转入ICU抢救治疗。
连炯斌突然倒下的消息,在医院爆炸性传开,大家瞬间笼罩在忧伤和悲痛里,铺天盖地都是对他的惋惜之情和祈祷祝愿。
一名同院的医生对同事哭诉:
不到一个小时前,我还在向他了解我外公的病情,怎么他就倒下了呢,尽管只是几次简短的谈话,我也能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好的医生,哎……我好想哭!
科室同事也回忆,连炯斌发病的前几天,在查房时总是时不时地皱起眉头,还摸自己的脖子,那时他就已经是忍着剧痛在工作,直到事发当天,他才和同事说自己头很疼,想去开点药吃,没想到当天傍晚正在向下级医生指导开医嘱时突然倒下。
医院第一时间成立院内抢救小组,耿学斯书记亲自任抢救小组组长,启动北京医院、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厦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时成立全市专家救治小组。
抢救期间,连炯斌经复苏后心跳恢复,却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间断偶有微弱且不规则的自主呼吸,生命仍然垂危。医院重症ICU的积极治疗,但他的多器官逐渐功能不全,还需要药物维持血压、心率。生命意志顽强的他,在几次被下病危通知书后,仍挺了过来,在坚持整整30天后,最终在4月25日上午12:40,停止了心跳。
就在发病前一周,医院党委书记耿学斯还与他就呼吸科建设工作沟通交流。谈话过程中,耿学斯感觉到他有些疲惫,气色欠佳,叮嘱他要保重身体,劳逸结合,压力不要太大,医院支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尽管提出。连炯斌表示感谢,但仍念念不忘各方面的工作,个人需求却抛之脑后。他曾前瞻性地提出倡议,随着急危重症患者增多,大量呼吸机等抢救设备的使用,下一步呼吸科的发展需要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加强护理工作配合力度。耿书记当即召集相关院领导与职能部门对此进行研究,落实支持方案。谁知人生无常,连炯斌突然病倒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并且病情凶险,虽尽全力救治,最终还是永远离开了……
老病号听闻噩耗,感叹是病人的损失
20天前,呼吸内科一位卧床数月的老病号陈大爷听说连炯斌倒下了,平日性情颇为倔强和古怪的老头儿再三叮嘱女儿,“你要去买个果篮代我去看看连主任的家人。”不只是陈大爷,连炯斌倒下的这一个月里,陆续有不少患者及家属主动提出想去看望连主任,因为重症监护室的特殊性及出于控制院内感染方面的考虑,未能成行。
王大爷曾是一位鼻咽癌患者,化疗使得他的身体变得虚弱,肺部感染了曲霉菌,辗转医院治疗,一直未好转。选择医院时,他只是想试试看,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连炯斌每天都会和这名老病号沟通商量治疗方案。看到病人和家属都不太有信心,性情也颇为古怪,连炯斌都会非常耐心地开导患者和家属,有时一坐就是40分钟。除了治疗,他还给王大爷制定营养方案,鼓励适量运动。王大爷有了信心,配合治疗,住院半个月后有了明显好转,从只能卧床到逐渐能走路,再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出院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动了,而且花的钱也少,这让王大爷和老伴十分开心。知道连炯斌是个十分清廉的医生,夫妻俩就想送个水果表达下心意,没想到他还是拒绝了,说只要王大爷身体好转,他就很开心。对王大爷的长期随访,连炯斌也不厌其烦,总是非常有耐心的解答。
前几天,王大医院找连炯斌复查,却听到了连炯斌发生意外的噩耗,他十分难过,“连主任真的是一位值得病人尊敬的好医生。他就这样走了,是病人的损失啊。”
一起走进这位好医生
年初,连炯斌作为引进人才到医院呼吸内科工作。
来厦工作后,连炯斌很快就被患者认可。4年前,医院,都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医院呼吸内科后,连炯斌听完病史后,迅速判断是支气管软化症,经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后患者将近一年未再复发,彻底缓解了过去三天两头反复住院的痛苦。短时间内,连炯斌获得院内外许多同仁和病人的高度好评,积累了不少粉丝病号。
来厦短短四年,连炯斌协同医院呼吸内科医护人员在许多重要技术和业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例如,呼吸机的应用和纤维支气管镜业务的开展,由零起步,到如今科室拥有有创、无创共四台呼吸机,以及支气管镜室的成立和床边纤支镜的支持。提升自我方面,他常利用周末或少有的休息时间奔赴各种学术会议讲坛,虚心汲取、学习各家所长。
这几年来,医院呼吸科不论从病人数量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在呼吸类急危重症的救治方面,技术力量得到显著提升。
他爱岗敬业
随叫随到的守护神,不顾危险为患者人工呼吸
连炯斌的敬业精神,同事有目共睹,只要科室有危重病人抢救,倘若需要,他永远是那位随叫随到的守护神,一声呼救一个电话一句简单的说明即可,他从不推卸。
同事徐国亮回忆……
有一次早上晨会交班时,一个气管切开合并感染的重病患者突发呼吸停止,护士呼救后,我和连主任立即赶到床边,当时在简易呼吸气囊还没到位的情况下,不顾职业危险,连主任马上就地拆了一块纱布,第一时间直接为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一切抢救措施非常及时、准确、到位,病人转危为安,挽回了宝贵的生命和健康。
他坦言,连主任当时在病房里毫不迟疑为患者进行人工呼吸的一幕,着实令他感到异常震撼,那个场面,他一生都无法忘记,同时也成为鞭策他前进的力量。
他医术精湛
业务水平出色,曾在三明二院创造多项第一
医院担任呼吸内科主任时的连炯斌,就因医术精湛广为患者爱戴,他创造了多项三明二院的第一。
年,永安某厂的8名工人发生急性氨中毒,送入三明二院抢救。其中6人为重度中毒。碱性的氨进入他们的身体,与人体组织中的水分结合,成为了极具腐蚀性的氨水。这6名工人的呼吸道已严重烧伤了,氨水还在往内部渗入,他们相继出现咯血、紫绀……生命危在旦夕。
怎么办?快,灌洗!连炯斌毅然决定。大家很纳闷: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做气管切开?他解释,对支气管进行灌洗,能比常规的气管切开更有效。
但氨水会继续烧灼呼吸道啊!连炯斌又灵光一闪:配制弱酸性灌洗液,与碱性的氨中和!
抢救有序进行。一个中毒者做一次灌洗治疗,需要近1个小时。6个病人相继做完治疗,连炯斌满身大汗。
当时,连炯斌年仅32岁,作为主治医生,承接如此重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然而,6名重度氨中毒工人全都抢救生还!而且经随访,没有出现任何后遗症。通过资料检索,连炯斌才发现,这种对氨中毒病人的救治办法在当时属于国内首创。
连炯斌还先后诊治了三明二院建院以来首个复发性多软骨炎、肺间质性疾病、肺曲菌病、肺栓塞等少见病和罕见病。出色的业务水平与近乎倔强的敬业心,让连炯斌很快脱颖而出,成长为三明呼吸内科专业界的专家,在年5月,他荣获“三明市劳动模范”称号。
他学无止境
为汲取最新知识,广泛购书苦读英语
由于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连炯斌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
妻子杨梅芬告诉记者,他刚工作时,一个月工资只有20多元,他便省吃俭用花了30块钱买了8本影像资料的书籍。拿着新书的连炯斌就像小学生那样给这些书仔细包了书皮,至今仍保存完好。每次出差和去外地进修,除了简单换洗的衣物,他常常会带回来一大箱书。有时候杨梅芬出差,连炯斌也会让她帮忙带一些指定的业务书籍回来。就是在家里,连炯斌也保持每天早晨阅读的习惯,除了专业书籍外,为了能看懂一些国外的资料和书,他还苦读英语,让自己能汲取国际上最新的专业知识。
生活中的连炯斌。这是他难得与妻子杨梅芬外出时的留影。
他谦和包容
很有担当的前辈,提携年轻医生成长
作为一名资深的主任医师之一,他注重临床,特别实干,经验丰富,对年轻一辈的医生来说,他为人极其低调、谦和,包容。
他在早中晚查房时,常会帮忙
有同事评价连炯斌,称他是一位很有担当的医师前辈。盛晓琛医生回忆,同事在病房或者门诊如果碰到棘手的患者或疑难杂症,连炯斌从不嫌麻烦,积极帮助下级医师解决问题。盛医生说他刚到呼吸科门诊时,经验比较欠缺,难免碰到一些前所未见或不常见的病例,压力很大。连炯斌时常安慰并鼓励他不要有畏难情绪,遇到没把握的可以转交给他,让盛晓琛感觉很温暖。呼吸内科很多医生都感叹,“有连主任在就有一种安全感,连主任帮忙把关过的病人,我们心里也就更有底了,觉得踏实而安心。”
同事们还说连炯斌就像万能充电器,休息很少,更谈不上真正的连休,即便是公休期间,医院,下午才休息,照顾门诊病人时间以及需要做支气管镜的住院病人。“病人多,连主任经常无法按时吃饭。支气管镜一做就是一上午,遇到复杂的案例,持续举镜可达2小时以上,臂膀关节酸痛是常事。”同事张静回忆。
陈德菻说,科室有学术讨论会都是在门诊结束后才开始的,同事们都是边吃饭边讨论,而连主任却从来都是等到会议结束才去吃饭,有时已是近下午两点了。
同样是小事。每次在上班高峰期等电梯时,他一定会让晚到的同事站在前面,出电梯时,也一定会让科室同事安全出电梯;甚至是科室活动乘车时,他也一定要保证其他人先坐到车或坐上更好更安全的位置。
“每当这些时候,你能分明地感受到他不是主任,不是上级,而是绅士,是长者。让人由衷感动和十分敬重。”陈芹说,这也是连炯斌总是默默无闻,却在同事中广受尊敬与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爱妻追忆:
病人第一家人第二,自己最后
在人们眼中,连炯斌是位好医生;可妻子杨梅芬却觉得他身上有不少“毛病”。
医院里最繁忙的科室之一。经常在大过年的时候,全科医务人员忙翻天。连炯斌是闽南人,在山区永安工作20多年,难得与父母相聚。每逢春节,团圆就是父母期待能与他团圆的时刻。不过,科里一来重病人,连炯斌肯定是重病人优先。有一年,返厦的车票都买好了,但是,医院一下子住进了三四个重病人,其中一个病人还是从外地转来的,呼吸衰竭但原因不明。连炯斌立即就改了计划,对妻子说:“我得留下,你带女儿回去!”
杨梅芬带女儿回了老家。过完年,她回来上班,发现她走之前“屯”给连炯斌的菜几乎原封未动,倒是家里飘着一股浓浓的方便面味道。“我不在家几天,他就吃了几天方便面。”妻子有点生气地说道。
三十年前,杨梅芬因为他的善良、认真、对患者的高度负责而爱上他。杨梅芬说,这一生,她就只爱他。四年前调动时,她选择留在三明,本以为再过六七年,她就能退休来厦团聚,没想到,丈夫永远地走了……杨梅芬泪如雨下,十分自责自己没能照顾好丈夫。
同行评价:
连主任是有口皆碑的好医生,好老师,好同事,医院呼吸内科的业务骨干之一,他勤勉敬业,务实低调,技术精湛,长期以来默默无私奉献,带领团队开展呼吸系统危急重症救治及纤支镜等技术,对该院呼吸科建设,多学科协作起着重要作用,受到领导班子的高度认可及一致好评,也得到科室医务人员敬重爱戴。五十岀头的年纪,正是一位内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职业生涯中最能作为的黄金时光,他的骤然离世,令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心痛惋惜。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