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和寄生虫等多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因致病原、感染部位、被感染人群以及合并基础疾病的情况不同而表现各异。近年来,由于耐药菌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及免疫缺陷人群数量的增加,使得感染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因病原学诊断延误或无法确诊,临床有时难以实现精准治疗,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甚或导致未知病原在易感人群中的传播扩散。另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相对盲目,易发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或滥用,诱发病原菌出现耐药、广泛耐药甚至全耐药,给治疗造成更大的困难。
近年来,除了常规的涂片、病原培养及胶体金法以外,诸如核酸分子扩增、生物芯片、基因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等新的病原学检测技术和方法逐渐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致病原(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检出率。这些检测方法具有高通量、高敏感度、高特异度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并受操作技术和临床因素的影响,需要对其结果进行谨慎解读。为此,本专家意见编写组在充分复习文献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专家意见,旨在规范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及检测过程,提高对感染性呼吸道标本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提高临床医生判读相关检测结果的能力。
一、呼吸道病原学检测标本的
采集方法
病原学检测标本的采集方法可分为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前者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但容易受到上呼吸道定植菌群的污染;后者为有创性操作,从生理状态下"相对无菌"的部位取材,对诊断意义更大,其中组织活检标本是诊断肺部感染性疾病的金标准。应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最有效的采集方法,首先选择非侵入性方法(无创或微创检查),在非侵入性方法不能确诊时,在高度疑诊的情况下选择有创检查方法。应对标本采集者进行培训,并对所采集的标本进行质量控制,以提高标本的质量,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呼吸道病原学标本的采集方法见表1。
表1呼吸道病原学标本类型及采集方法
标本类型
采集方法
痰液
自主咳痰,诱导痰
拭子
口咽拭子,鼻咽拭子
保护性毛刷
经支气管镜引导下采集
经人工气道内吸引收集分泌物
经人工气道,在负压吸引装置前连接无菌集痰器,操作前应听诊痰液积聚部位,必要时给予体位引流和物理排痰,以增加标本的采集量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灌洗叶段,使用生理盐水在肺段或亚段进行灌注并回收,通过细胞计数进行灌洗液质量控制,回收率应在30%以上
胸腔积液
细菌培养标本量应≥1ml,真菌培养≥10ml,分枝杆菌培养≥10ml。如送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还需注意添加肝素抗凝
组织活检标本
可选择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气管-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肺组织或淋巴结活检,经气管镜肺活检术,CT或B超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二、标本的运送、储存与预处理
1.标本运送和储存原则:
(1)标本标签准确且申请单信息完整,应将标签贴在容器上,而非容器盖上;(2)严格无菌操作;(3)尽快送检标本,应在采样后2h内送达实验室,样本量少的标本应于30min内送检,避免标本干涸;(4)对一些特定的病原体,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标本进行保存和运送,并及时进行检测。不同病原体检测标本的采集和转运原则见表2,不同类型标本采集量、保存和转运时间见表3。
表2不同病原体检测标本的采集、收集和转运原则
病原体
标本及采集方法
收集装置、保存温度和转运原则
需氧菌培养
组织、体液及灌洗液等
无菌容器,室温,立即送检
拭子标本(次选):推荐使用植绒尼龙拭子(采样量大,易洗脱,检出率高)
拭子转运管,室温,2h内
厌氧菌培养
组织、体液及灌洗液等
无菌厌氧瓶,室温,立即送检
拭子标本(次选):推荐使用植绒尼龙拭子(采样量大,容易洗脱,检出率高)
厌氧拭子转运管,室温,2h内
真菌培养
组织、体液及灌洗液等
无菌容器,室温,2h内
拭子标本(次选,仅适用于酵母菌和浅表部位MTB感染)
拭子转运管,室温,2h内
病毒培养
组织、体液及灌洗液等
病毒转运培养基,冷藏保存,立即送检
拭子标本:推荐使用植绒尼龙拭子(采样量大,容易洗脱,检出率高)
病毒拭子转运管,室温,2h内
疑似生物恐怖病原体标本
应遵守国家关于此类标本的采集要求(可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