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肺曲菌病 >> 饮食调养>> >> 口腔辞典鹅口疮

口腔辞典鹅口疮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16-12-7 21:01:12   点击数:
 

鹅口疮(thrush)即口腔念珠菌病,又称雪口病,是由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近些年,随着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造成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使口腔黏膜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高。

该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白色念珠菌为单细胞酵母样真菌,常寄生在正常人的口腔、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与体内其他微生物保持共生平衡状态,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时,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转化为致病性菌,故为条件致病菌。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菌群失调、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使免疫机制受抑制、患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严重疾病时,宿主的防御功能降低,该菌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其他局部刺激如义齿、口干、皮肤潮湿等也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因素。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变部位可分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与念珠菌口角炎。

1.念珠菌性口炎(candidalstomatitis)

(1)急性假膜型: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多见于婴幼儿,尤以新生儿多见,故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多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随即出现许多散在的白色小斑点,小点略高起,状似凝乳,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为白色丝绒状斑片,严重者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

(2)急性红斑型: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为萎缩型。多见于成年人,主要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而致,并且大多数患者患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

(3)慢性肥厚型:本型又称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表现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严重时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4)慢性红斑型:本型又称义齿性口炎,义齿上附着的真菌是主要致病原因。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腭、龈黏膜,女性患者多见。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2.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cheilitis)多发于50岁以上患者。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角炎。分糜烂型和颗粒型。糜烂型者在下唇红唇中份长期存在鲜红色的糜烂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接处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

3.念珠菌口角炎(candidalangularcheilitis)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双侧口角区的皮肤与黏膜发牛皲裂,邻近的皮肤与黏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有结痂,张口时疼痛、出血。

本文出自丁香园医药百科,原标题《鹅口疮》。仅供行业专业人士参考及交流,不代表本账号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对文中涉及到的药理或实验操作过程做过验证,不视为医疗意见或建议。本账号不对上述摘录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负责。

===========================

此内容仅限与口腔专业人士沟通使用。

分享点击右上角图标分享到朋友圈即可让更多好友了解口腔健康知识。









































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癫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ystl/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