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载(年)三月,杜甫因安史之乱身陷长安,而家人远在鄜州。草长莺飞的三月,诗人睹物伤怀,忧思家国,写下了名篇《春望》,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寓情于景,语句沉痛,字字血泪,对国破家亡的深沉忧虑,似在泣血,撼人心魂。而自己也和家人失去联系,音书全无,不免一夜白头。这一年五月,杜甫一路颠沛流离,追随肃宗,自贼中窜至凤翔行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的耿耿衷心让肃宗很感动。
据《平江县志》记载:“襄阳杜甫,尔之才德,朕深知之,今特命为宣议郎、行在左拾遗。”左拾遗是个从八品的官,品级不高,但却是皇帝进近臣,他的满腔报国志有了施展的机会。
同年岁尾,已经回到长安的杜甫收到了唐肃宗的嘉奖,这对于杜甫来说实在荣幸之至,于是他写了七言律诗《腊日》,记载了这次年终大奖,诗云:
腊日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题解:
“腊”本是一种祭祀。远古时期,人们常在年终岁尾用猎获的禽兽举行祭祀之礼,即“猎”祭,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古代“猎”字与“腊”字相通,“腊祭”即“猎祭”,所以年末的十二月也叫做称作“腊月”。
《礼记·月令》载:“是月也,大饮蒸。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从先秦时起,均将“腊日”视为年节来过,但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八日,直到南北朝时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所以“腊日”也叫“腊八”。
《荆楚岁时记》记载:“腊鼓鸣,春草生”。民间就回有祭先祖、浴蚕种、酿冬酒、造花啖等祭祀、饮宴及预备蚕种的农事活动,以此盛宴迎接新春。
宫廷则有赐御宴御食、献口脂、进香囊的礼仪之举。《金门岁节》说,洛阳人家腊日造脂花啖,以供享宴食用。《提要录》记载:“唐制腊日赐宴及赐口脂、面药,以翠管银罂盛之。”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以往腊日天气寒冷,温暖看起来很遥远,今年腊日冰冻已经消融。山雪融化,露出嫩绿的萱草,烂漫春光,柳枝轻摇。想趁着良宵纵酒狂饮,一醉方休,尽兴之后才辞朝还家。皇恩浩荡,赐宴及口脂、面药,并以翠管银罂盛之。
那么,皇上赏赐的都是一些什么宝贝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都是当时流行的美妆产品。
唐朝不但女性讲究妆容精致,男性也不例外。长安的冬天寒冷干燥,人的口唇容易起皮裂口,所以美妆产品少不了润唇膏,而“口脂”就类似于现在的润唇膏。
《释名》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意思是口脂的颜色有赤红色,涂抹上去不但滋润,而且很好看。
“面药”相当于现在的洗面奶,有滋养皮肤、杀菌消炎、预防皴裂之效。当然,除了这两样,皇帝给臣子的赏赐还有澡豆、面脂、红雪、紫雪等日常用品。
澡豆相当于现在的香皂或者沐浴露,面脂就是面霜,红雪(绛雪)、紫雪则是具有清热作用的药品。
孙思邈《千金翼方》载“紫雪,解诸石草热”,为“瘴疫毒最良方”。孟郊在《送萧炼师入四明山》诗中说“绛雪为我饭,白云为我田”,可见当时流行服用金石之药以解热度。
《说文解字》说:“腊,冬至后三戌”,按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纪日法来推算,从“子”日算去,到第三个戌日,中间有34天才是腊日,此时基本接近过年。
唐代时,以大寒后辰日为腊,即大寒后第五日为腊日,这时候天寒地坼,君王以珍贵的御寒护肤品慰劳辛苦一年的近臣,让臣子们沐浴君恩,感到冬天的温暖。杜甫正是近臣中的一员,得到赏赐,自然欣喜万分。肃宗赐宴,君臣共饮,杜甫当然频频举杯,乐得一醉方休。
唐中期以后,不仅近臣有腊日礼物,封疆大吏、立过功业的将士兵卒都可以沐皇恩得年礼。据记载,贞元十九年(年)腊日,朝廷派使者到达李中丞(李汶)家,赏赐紫雪、红雪、面脂、口脂各一盒,澡豆一袋。
刘禹锡也有一份,他在自己的谢表中说“赐臣及将士腊日口脂、香药、红雪等”,“殊私不遗于一物,曲泽下及于三军”,可见,皇恩浩荡,恩泽遍及三军。
乾元元年,即年春天,在任左拾遗得了杜甫作《曲江二首》,诗中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流露出杜甫俸禄太少,每天喝酒要典当春衣,日子十分落魄。
诗中又云:“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他说事物有它自己的兴衰规律,人生无常,在位期间没有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还要被“左拾遗”这个浮名羁绊,与其被虚名缠身,不如及时行乐,弃官而去。
这一年秋天,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冬季赴洛阳。不久见到了好朋友卫八处士,他写了《赠卫八处士》,诗中起句就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表达了与友人久别重逢的肺腑之言。诗中一句“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让人潸然泪下。
乾元元年冬至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以六十万大军围攻相州(今河南安阳)安史叛军,朝廷为加强战备,征兵抓丁,杜甫自洛阳回华州途中,眼见百姓生活于战火,怀着沉痛和矛盾的心情,写下《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三吏”“三别”成为传诵千古的史诗,对百姓寄予深厚同情,沉哀入骨。杜甫的诗记录了盛唐兴衰,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杜甫如实记录说:“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安史之乱前,杜甫由长安往奉先探亲,“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但他依然强忍悲痛,心怀国家和百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至江南,偶遇江南乐师李龟年,他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以“乐语”写悲情,被称为是告别盛唐最好的骊歌。
杜甫诗中始终有爱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更有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诉求心愿。晚年杜甫依然悲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场八年的安史之乱终结了大唐的繁华,也改变了杜甫等众多诗人的笔风,他们以文字书写历史,并以诗史作别大唐最后一朵云彩。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首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