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水稻的稻曲病会危害水稻的谷质颗粒,在水稻长出花朵分化这段时间病菌感染较多,在长出花朵这段时间又转移到水稻谷粒里面。
让受到侵害的谷粒形成病菌体,逐渐扩展不断蔓延到谷壳,露出点块物质。成熟后会出现在谷壳的两边,包在谷壳外面的薄层冲破之后会散落绿色的粉状物质,经过雨水天气漂浮在水里面。
在稻壳里面形成的菌丝体破坏组织结构,让患病部位慢慢变大,由内而外的露出黄绿色的包状物质,在胞子体表面分裂。
稻曲病的危害严重,要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和田间管理,减少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下面就给大家介绍稻曲病的发生和防治工作,增加产量提高收益。
一、稻曲病
1、传播扩散
当水稻采收以后,携带的病菌不容易被发觉,携带的病菌在种子播撒以后,会在谷穗出现稻曲病大面积的感染。
泥土里面也会携带稻曲病的病源,这些病源细菌适应能力强,在温度低的条件下也能度过冬季,等温度回暖以后繁殖蔓延范围更广。
稻曲病是病菌存在于泥土和附着在种子里面的孢子体度过冬季,随着空气传播扩散,稻曲病的发生和自然天气、施加水肥管理和田间管理选择的水稻品种有直接的联系。
2、加重病害
感染到的品种和地块会不断的恶化形成循环,当温度在25度到30度适合病菌的生长,水稻抽穗遇到下雨天气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施肥不合理也会导致病害发展严重,可以选择抵抗病菌能力强的品种,不同的品种对水稻有不同的抵抗力。
稻曲病的病菌借助刮风下雨入侵水稻,在抽穗长出花朵这段时间会加重病害,种植密度太高,田间湿度大,浇灌水分太多,排水不畅,施加太多的氮肥都会让病害更加严重。
二、防治措施
1、药剂喷杀
在没有病块的田地里面留下种子,发现患病的谷粒要摘掉埋藏在土里面,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合理施肥。在谷穗冲破稻谷刚开始的时候用40%的富米乐一千一百毫升,也可以用40%的爱苗毫升。
7%的井冈霉素水溶剂毫升兑水九百千克对水稻喷施,再喷施药剂七个小时后遇到下雨天气还要及时补充喷洒。
在水稻出现口部破裂,冲破谷穗之前一个星期,用药剂防止病害,在破口这段时间在施撒药剂。孕育抽穗到破口这段时间用40%的丙环·咪鲜胺或者可以用30%的烯肟·戊唑醇喷洒。
稻曲病在感染半个月的时间以后就会显现出来,抽穗出现黑色的谷粒,防治效果就不是很理想。使用肟菌酯、戊唑醇结合喷施对稻曲病有很好的治疗功效,还可以提高产量。
在破口时期喷洒药剂的时候要混合加入速效溶解硼源库和磷钾源库浇洒。用高浓度的含硼元素溶解速度快,更快地渗透和促进植株吸收,易于传授花粉。
让谷粒更加饱满,减少患病概率,每亩地施加芸苔素内脂12毫升,让植株通过阳光更好的转换养分。
2、浸种消毒
采收后要清理患病残存的植株,对种子消毒杀菌防止携带病菌,使用强氯精进行消毒浸泡种子。在太阳底下晾晒,用4%的石灰水,也可用55%的多菌灵倍溶液浸泡种子8个小时,捞出来以后催发萌芽再播种。
也可以用60%的甲基布托津可湿性粉剂倍溶液浸泡种子一天,要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合适的时间移植栽培,让水稻下雨和温度高的天气下错开栽植。
3、肥料管理
合理布局栽植密度,维护好田间通风透气的环境,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合理施加肥料和浇水。施加太多的氮肥会让植株生长旺盛,让水稻植株更容易感染病菌,要施加充足的基础肥料,增强植株的抵抗力。
要提高水稻植株根部的生长活力,减少田间湿度聚集,在发病严重的水稻田块采收后要深耕深翻。氮肥、磷肥、钾肥要在合适的时间施加,太晚施加也会引起抵抗力下降,容易染病。
合理的浇施氮肥、磷肥钾肥,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可以补充微量营养元素,做好晾晒田畦的工作。
患有稻曲病的水稻谷穗是不能再食用,造成产量大幅度降低,患病植株和田块还有致病病菌的感染。
栽植水稻之前深翻泥土,让泥土疏松透气的条件下晾晒土壤,更好的杀菌,为了保险起见,还可以给土壤里面混合药剂进行杀菌工作。
对种子浸泡杀菌,后期施加足够的基础肥料,后期的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减少侧重只施加单一的无机肥。做到均衡施肥,科学精细化管理,定时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做好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防治出现药害,造成用药浪费和副作用的发生。针对病菌特点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的环境,降低田间潮湿度,多施加腐败成熟的农家肥,施加化肥的比例要调整好,在合适的时间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