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教育项目圆满收官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2-7-30 23:38:13   点击数:
 

引言:为加强医患双方对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的认识和重视,年初,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指导下,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发起了“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教育项目”,旨在提升我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的诊疗能力和诊疗水平,使更多患者获益。

年10月23日,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教育项目全国总结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医院霍勇教授、医院杨杰孚教授、医院卜培莉教授、上海交通大医院金玮教授、大连医院刘莹教授等共同参加了会议。全国总结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教育项目的圆满收官。

致辞中,霍勇教授首先强调了心衰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心衰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推进心衰中心建设是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霍勇教授还表示,未来应给予ATTR-CM等心衰领域罕见病更多重视,针对病因、治疗及管理等给予有针对性的全程规范管理,以改善心衰以及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预后。

随后,杨杰孚教授对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教育项目进行了总结,指出ATTR-CM具有典型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因此可以心衰中心建设入手,建立早筛、早诊、早治等一体化管理体系;最新发布的ESC心衰指南推荐基于不同表型对心衰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推荐氯苯唑酸可用于治疗ATTR-CM。淀粉样变性心肌病教育项目于今年初正式启动,覆盖了心衰中心50医院的位心衰领域医生,共计开展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近60场次,用实际行动改善了ATTR-CM患者的规范诊疗和防控现状。杨教授表示,基于调研结果和心衰领域最新进展,项目将继续开展医患教育和数据登记,持续优化ATTR-CM的规范治疗。

卜培莉教授在分享“难治性心衰的诊疗思路”时候指出,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影像学技术和新药研发的迅猛发展,心肌淀粉样变(CA)逐渐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诊疗和研究需要多学科(血液科、肾脏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等)共同参与,药物治疗和干细胞移植取得的进展正在推动CA从一种普遍致命性疾病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方向转变。

金玮教授为与会嘉宾介绍了“HFpEF的挑战”并对“ATTR-CM病例”进行了解读。在讲座中,金玮教授强调,HFpEF的合并症及住院率居高不下,正成为心衰的主流类型,但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心脏淀粉样变是导致心衰(尤其是HFpEF)的原因之一。HFpEF治疗以减轻症状、合并症处理及加强疾病管理为主,氯苯唑酸可以显著降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相关住院风险。

刘莹教授结合多个临床病例,带来了题为“从临床实践解析ATTR-CM的早期预警”的讲座,作为一种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ATTR-CM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需要建立多学科团队,并加强学科及院间的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xgyy/12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