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总第期
“近年来,笔者等发现指甲隐球菌、胶囊青霉等引起脑膜炎及肺部感染等不同疾病,引起了世界各国临床医务人员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些都关乎着研究致病真菌侵犯人体后引起不同疾病的病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真菌病学。近期面世的这部《现代真菌病学》全面详尽、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真菌病学研究的现状、新进展及主要成果,可为皮肤科、感染科及其他相关的各临床及基础学科的医师提供参考。
主
编
简
介
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主任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等职。
主要成就与贡献: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发表论文篇,主编专著9部。以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各类成果奖20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年荣获上海市侨界十杰荣誉称号,年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年荣获叶剑英奖,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终身成就奖,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吴绍熙,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医本科;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皮肤科并获得副博士研究生学位;年毕业于卫生部第三期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年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原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先后任主治医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历任医学真菌研究室、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国家科委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主任等职。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委员(第二、三届)、卫生部新药评审委员(第二、三届)、国际人兽共患真菌病学会中国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及《中华皮肤科杂志》等十几种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等职。主编《真菌病学》《现代真菌病诊断治疗学》等10余种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中国医师协会杰出贡献奖、中国微生物学会突出贡献奖、中国菌物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潘炜华,年出生,医学博士。海军军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中国整合医学会皮肤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分会委员,上海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病原真菌与真菌病。发表论文余篇,发明专利授权8项。主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主编、参编著作9部。
张宏,年出生,医学博士。暨南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真菌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真菌病学组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病原真菌与真菌病。发表论文余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编、参编著作12部。
前言
真菌病学是研究致病真菌侵犯人体后引起不同疾病的病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重要学科。浅部病原真菌可侵犯人体的光滑皮肤、毛发、指(趾)甲,引起各种癣菌,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全球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为20%~25%,危害广泛。深部病原真菌则可以侵犯人体的心、肝、脾、肺、肾、脑、血液、胃肠、骨骼等各个器官和系统,而且预后严重,死亡率高。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患者容易发生真菌感染,如严重创伤,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烧伤、器官移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患者等。
年7月至年7月,美国因注射污染的甲强龙引起的暴发性深部真菌感染达例,死亡61例,鉴别后发现是以往认为不致病的嘴突脐孢菌引起的严重感染。近年来,笔者等发现指甲隐球菌、胶囊青霉等引起脑膜炎及肺部感染等不同疾病,引起了世界各国临床医务人员及基础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真菌病学明显表现为4个特点:①病原流行病学的变迁:说明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必须对变迁的病原真菌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②新兴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目前真菌病的诊断仍以镜检、培养、病理检查为主,血清学、影像学检查为辅,对特殊真菌必须做分子生物学鉴定,从而做出确切诊断。③耐药真菌不断增加:临床上必须注意真菌的药敏试验及处理。④病原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极为复杂:必须注意真菌侵犯人体的机制研究,最终才能控制真菌病。
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当代水平、图文并茂的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真菌病学研究的现状、新进展及主要成果。除大量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经验外,还介绍了真菌的生物学、超微结构,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载入了我国创新的防治真菌病的独特内容,图片精致,涉及真菌病学的各个方面。
本书由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暨南大学、复旦大学、贵阳医科大学、医院、医院等单位从事临床真菌病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专家、教授通力合作编就,读者对象为皮肤科、感染科及其他相关的各临床及基础学科的医师,以及真菌实验室、检验科、高等院校微生物学、医学真菌学工作者。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概览
1.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2.真菌的生物学
3.真菌超微结构
4.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5.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6.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7.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8.抗真菌药物
9.浅部病原菌分类
10.头癣
11.体癣和股癣
12.手癣和足癣
13.甲真菌病
14.叠瓦癣
15.马拉色菌感染及马拉色菌病
16.癣菌疹
17.掌黑癣
18.毛结节病及其他
19.念珠菌病
20.隐球菌病
21.曲霉病
22.孢子丝菌病
23.着色芽生菌病
24.接合菌病
25.毛孢子菌病
26.青霉病
27.地霉病
28.组织胞浆菌病
29.球孢子菌病
30副球孢子菌病
31.皮炎芽生菌病
32.足菌肿
33.鼻孢子菌病
34.真菌败血症
35.真菌性关节炎
36.器官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37.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真菌感染
38.烧伤患者的真菌感染
39.吸入性过敏性霉尘病
40.不育大孢子菌病
41.暗色丝孢霉病
42.耳真菌病
43.眼真菌病
44.输液真菌感染
45.其他少见真菌病
46.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及种类
47.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防治
48.总论
49.放线菌病
50.诺卡菌病
51.链霉菌病
52.嗜皮菌病
53.“污染真菌”在医学中的地位
54.“污染真菌”
55.培养基及纯培养方法
56.菌种保藏
本期策划:魏岚陈丽英
本期责编:李映潼
点击“阅读原文”你与书的距离就这么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