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天地静,师恩似水长记我的导师君儒教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1/10/23 16:08:16   点击数:
 山西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仅以此文,献给华西医学年。

——毛萌

秋雨不歇,似情缠绵。悄声无息的秋雨,应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此刻,华西校园里的桂花开得满园都是,惹得行人驻足,小鸟欢唱。

站在蒙蒙细雨中的桂花树下,那沁入肺腑的桂花甜香,激起我万千思绪。又到中秋思亲时,故人不知在何处。

君儒老师、振华教授与华西的前辈们

后排左起:谢成科xxx杜顺德彭吉人吴和光曹钟梁杨振华刘昌永

前排左起:熊璧双张玉钿魏志统郑元英张君儒XXX乐以成李兴隆兰天鹤

都说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方向的指导者,人生的启蒙人。而我的导师张君儒教授,还是我从医40载印刻在心底的那束光。

我的导师张君儒教授,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儿科工作,与杜顺德教授共同创建了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儿科。

她的父亲,就是华西协和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张凌高先生。

01

遇见

很庆幸遇见您。

年9月,我正在当时的华西附一院内科实习。那时的实习生,不仅要收病人(问病史、查体)、写病历(含诊治方案),病人的三大常规都是自己做,而且必须在第二天查房前全部完成。第二天主治医师查房时,必须是以完全“背诵”的方式系统报告病史和所有的院内院外多次检查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诊断和依据。

通宵不睡觉对实习生是家常便饭。

我管的床上收治了一位严重哮喘患者。连续的工作已经让我疲惫不堪,面色蜡黄。

大约下午6点多,您来了。

作为实习生的我,还没有离开病房。我来到这位哮喘患者床旁,准备给她测血压。我向您点了点头。

您看着我,说“还没有吃饭吧?你先去吃饭,我在这要呆一会。我是医生,你放心去吃饭。”

我突然有一种久违的被人温暖的感觉。您微笑着看我,言语温柔而清晰。

“您是?”我的心一下被您拴住了。

“我是儿科医生。你还没到儿科实习吧?”

然后,我知道了她是华西儿科的教授。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了她很多问题。她都耐心地回答我。

躺在病床的患者突然对张老师说,这个实习生如何地好,如何仔细。我很不好意思地腼腆地笑着。

张老师开始和我探讨起成人哮喘诊治。她谈到哮喘的治疗时说,控制哮喘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患者的情绪平和。哮喘反复发作,需要找寻其规律,也是去除病因重要的一环。过敏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而大多数的成人哮喘常常伴有感染,综合治疗就很重要。临床的难点就是因人而异,需要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儿童的哮喘,对医生的要求就更高,因为儿童的病史是家长提供的,全面的查体,正确选择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儿科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那时的我,对华西的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而华西的教授,更是让我仰视,他们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眼前的这位儿科教授,竟如此近距离地与我交谈,不厌其烦。张老师慈祥而温和的笑容,广博而浅出的语言,使我感受到医学大家的风范和谦和,她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

我喜欢孩子,从而在上临床课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儿科。与张老师的不期而遇,让我相信这次相遇,是自己儿科“缘分”的开始。

年下半年,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张君儒教授的研究生,成了她在文革后招收的第三届研究生。

我如愿以偿。

02

大智大爱

君儒老师年毕业后留在当时的医院工作,并与杜顺德教授共同创建了华西儿科。

年,君儒老师赴加拿医院进修,系统学习和研究了儿童体液平衡与紊乱的机制以及与疾病的关系。

年秋,当张君儒老师和在美国留学的丈夫杨振华教授在美国和加拿大各自所在的著名医学院校和医疗中心学习时,传来了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他们谢绝了老师和朋友们的真诚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年6月,她与丈夫即原医院第三任华人院长、著名胸外科专家杨振华教授一起,决定启程回国。

张君儒教授与丈夫杨振华教授(华西心胸外科创始人)

就在他们决定乘加拿大货船回国时, 爆发了。如乘此艘船回国,在台湾有可能被扣留。几经波折,才得以改乘由美国开往香港的客运船。8月,怀抱着出生刚两个月的儿子,张君儒教授离开加拿大,来到美国。9月,与杨振华教授一道乘船离开旧金山,经过20多天的海上颠簸抵达香港,于年10月初回到祖国的南大门——广州。她形容当时的情景时说:“一种回到家的喜悦。”

回国途中的合影

杨振华第二排右起第七人(thoracicsurgeon)

何伟发第四排右起第二人

罗宗赉第二排右起第三人(dentist)

谢成科第二排右起第十人(dentist)

刘正纲第三排左起第十人

胡定第三排左起第十二人(engineer)

江靖芬第四排左起第一人(pathologist)

陈钦才第五排左起第三人(pathologist)

这是一张历史性的照片(),年刊登在人民画报第十期上,现在陈列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这群朝气勃勃的中青年学者们正在克利夫兰总统号客轮(PresidentClevelland)上,从美国、加拿大经日本、香港回国,历时近一个月。他们都是学有成就的高级人才,回国后在各自专业领域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君儒老师带着还是婴儿的光理在船舱里,未能合影。)

君儒老师历任儿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她针对当时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在小儿腹泻的病原学研究、液体疗法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她积极改进静脉输液疗法,在全国首先引进和使用Linger氏液,使脱水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极大地降低了西南地区婴幼儿腹泻的死亡率。

年10月,君儒老医院调回成都华西大学工作。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华西大学改名为四川医学院。张君儒老师任儿科教研室主任。自此开始肩负起医疗、教学、科研三副重担。

年冬,流行性脑膜炎大流行期间,君儒老师亲临乐山流行区。她日以继夜地工作,并及时向当地医生讲授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大批脑膜炎病人获救。在井研县马踏公社,大批脑膜炎病人得救,百姓送给君儒教授一面绣有“妙手回春”的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年,她主动担任巡回医疗队队长,赴四川江油县。君儒老师鼓励团结大家,利用区、乡诊所,开设病房、门诊及简易手术室等积极救治当地百姓。她还组织医疗小组到农民家中巡诊,并亲自为产妇接生、讲授科学育儿法,编写了培训赤脚医生教材。

二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她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成都地区夏季小儿腹泻的病原菌,并分离出12种血清型。年,她在我国首次报告了致病性大肠杆菌O55:B5肠炎在婴儿室的流行及治疗对策,引起同行专家的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lctx/1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