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超中医中的ldquo察同rd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1-9-13 18:54:01   点击数:
 养生保健以不伤为本

中医是中国文化发展出的一整套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察同”思维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察同”就是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通之处,考察不同疾病背后的根源、义理的相同,从而选用有效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素问》中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素问悬解》对此解释说:“智者察其同出之原,愚者察其异名之殊。”“察同”思维,是中医中执简御繁的基础。

7月21日(星期日)上午九时三十分,云龙书院周末大讲堂迎来第场公益讲座,也是本年度第54场讲座,由中医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李崇超主讲《中医中的“察同”思维》。本次讲座,李老师以有趣的案例,讲解中医的“察同”思维及其在具体治疗中的运用,让大家了解中医的医疗理念和独特魅力,受益匪浅。

先讲一个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个父亲,孩子哺乳期的时候,将乳汁装在一个玻璃瓶里并密封,放到一个盒子里,等到孩子长大结婚时,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孩子。二十多年过去了,孩子要结婚了,父亲把封藏的盒子打开,发现奶水已经变成了一瓶红色的液体。原来,母亲的乳汁,就是母亲的血液,是母亲用血液在哺育孩子。这则感恩的故事,有好多版本,大意都差不多,流传也很广。

李老师讲,在中医典籍中有很多血乳相互转化的表述:李时珍《本草纲目》:“盖乳乃阴血所化,生于脾胃,摄于冲任。未受孕则下为月水,既受孕则留而养胎,已产则赤变为白,上为乳汁,此造化玄微,自然之妙也。”《景岳全书·妇人规》:“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为月经,上为乳汁……”薛立斋在《女科撮要》:“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圣济总录》:“在上为乳饮,在下为月事”。

还真有人认真的讨论了这个问题:乳汁真的能变成血液吗?或者说,乳汁真的是从血液变化而来的吗?讨论的结果,从血液和乳液的生成原理上推翻了这种说法。血液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人类乳汁中没有血红蛋白,没有成血细胞,也没有合成血红蛋白的酶,所以乳汁中也不可能再出现血细胞或者血红蛋白,也就不可能变成血,白色的乳汁是不会变红的。至于哺乳的时候有时乳头会有血液渗出,则称为血乳,那是因为很多原因导致毛细血管与乳泡间的细胞被破坏,使血液能够进入乳汁造成的。故事中的乳汁变红,应该是乳汁存放过程中感染了微生物(红曲菌)所致,并不是变成了血。

“讨论中还指出认为乳汁与血液相关这一错误由来已久,认为这是因为古人观察到哺乳期间没有月经,因此认为乳汁是血液变来的,中西方都有这种观点,这是古代是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知识匮乏导致的一种误解。”李老师说,其实,用现代生理学来指出乳汁不可能变为血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用这个结果来推翻中医中的那些论述,微观成分上的乳汁与血液不同和宏观上的乳汁与血液可以互相转化,并不是一回事,血液在体外不能变化为乳汁,和血液在体内和乳汁的相互转化,也不是一回事。

——中医中的同源概念

《灵枢·决气篇》:“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就指出了人体中的这些物质都是“一气”所化。而这些物质,互相也是可以转化的,保持一种能量的动态平衡。这样的论述还有很多。如明代孙一奎的《赤水玄珠》说:“夫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男子化而为精,女子上为乳汁,下为经水。”清代何梦瑶《医碥》中说:“精、髓、血、乳、汗、液、泪、溺皆水也,并属于肾”。

李老师说,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科学范式所产生的差异。中医认为,乳汁和血液,是“同源”的,是相互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要涉及到中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同源”观念。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很多物质,来源都是相同的,并且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是一种“同源之化”。比如精血同源、汗血同源,血水同源,津血同源等等。乳血同源,也是其中的一种。

中医中的这些对“同源”的论述有:“汗血同源”,《灵枢·邪客篇》:“血之与汗,异名而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附录》说:“在内为血,在外为汗”,柯琴《伤寒来苏集》说:“汗者,心之液,是血之变见于皮毛者也”。

“血水同源”:《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唐容川《血证论》中:“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凡调血,必先治水,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

“从同源的角度上来说,乳汁是血液所化,并无错误。哺乳时,有乳汁的分泌则无月经的来潮,乳腺与子宫之间的开合泄闭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是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体现,妇科上的闭经—溢乳综合征,也正是这开合泄闭的功能失常的体现。”李老师讲。

——同源之化的医学智慧

同源之化,恰恰是中医的一大优势,在中医中的很多治则上都有体现,比如《伤寒论·太阳篇》中提出了“亡血家”“疮家”“衄家”“淋家”等不可发汗的治疗原则,就是着眼于汗血同源的观念;在很多治疗水肿疾病时候,往往加上一些活血的药物,则效果更好,则正是津血同源的应用;很多哺乳期乳汁不足的治法,要用上养血的方药增加乳汁的生成,是乳血同源的运用;治疗肝血不足的病症,要用补肾精的方法,又是精血同源的运用。

“同源之化,是一种极有价值的医学智慧。”李老师说,这些同源学说对于从整体上开看待人体,对与研究人体代谢的动态转化,对于指导临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倪海厦治疗乳腺癌

着眼于“乳血同源”

从血乳同源的角度探讨乳腺癌的根源,其观点:奶水就是月经,女性哺乳期间没有月经,但是每个月准时排卵,所以才造成喂奶期间妇女没有月经却仍然会怀孕。其二结扎过女性仍然有月经。证据证明月经跟奶水是同源的,而月经跟卵子却是两码事。

心为君主之官,各种原因导致心君受损,心力不足而乳水无法完全的下达子宫,在生理期过后,仍然有残余的奶水停留乳房中不去,于是就每个月都开始在累积中。

“更年期后与切除子宫卵巢的妇女们要注意到,千万不可以误解到以为停经了,就没有奶水了,这是错误的。女子进入停经后,双乳是照样会分泌奶水的,这时因为无法自子宫排出体外,唯一管道就是自大肠,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大便就成为奶水的不二管道,我最常对无经妇女病患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宁可下利也不可以便秘,就是因为我知道如此才可以避免无经妇女容易得到肺癌,目前许多妇女一生从不抽烟却得到肺癌,这就是真正致病的原因。”

李老师讲,按照中医理论,例如:忧伤肺,而肺为乳水之出处,一旦肺伤,则奶水逆流入肺,所以西医治疗后,乳癌会进入肺,这就是移转肺癌了,心伤则奶水会逆流入心,这就造成了西医所谓的红斑性狼疮,乳头正下方是肝经所在,逆流奶水如果延着这经络直入肝脏,这就是为什么会移转肝癌了,肺为肾之母,而脑为髓之海,一旦入肺,这奶水就会进入肾脏,由于肾脏之升发力很强,而病患又很恐惧于是这奶水就会直接进入脑部,因为奶水是食物的一种,所以它可以穿过脑屏而造成脑瘤,因此诸多的乳癌移转问题会发生,就是因为治病的医师不了解到是腐败的奶水造成乳癌的,所以才会越治癌症就扩散得越快,也由于这样,所以乳癌病患就死得更快,不去治疗反而只是停留在乳房中,直到坏死的食物毒素进入人体内脏后,才会死亡,但是须要约14年左右才会要人命的。

——女性易得乳癌的表现

第一:妇女必然会出现失眠现象的;

第二:大便时秘时又下利等异常现象;

第三:当然手脚必然是冰冷的;

第四:脸孔是如有潮热般红红的,一使力工作,就出现头面多汗,身体却无汗的现象;

第五:时常会心跳加速等不规则或是心悸的症状出现;第六:由于奶水就是月经,而奶水停留在乳房中没有排除干净,同时月经会出现不规则情形。

治疗乳癌之经验方(倪海厦老师):

乳房硬块尚未溃烂用方:柴胡3钱、黄芩3钱、瓦楞子5钱、川芎3钱、丹皮3钱、三七3钱、续断3钱、炮附子5钱、阳起石3钱、白芍5钱、枳实3钱、乳香3钱、炒麦芽5钱、郁金5钱、当归2钱、牡蛎1两(素食不用)、龙胆草3钱。

当归2钱、川芎3钱、白芍5钱;炒麦芽5钱---------四物汤加炒麦芽调经和血退奶;

柴胡3钱、黄芩3钱、郁金5钱、龙胆草3钱-----------治肝四宝疏肝解郁清热燥湿;

丹皮3钱、三七3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牡蛎1两、瓦楞子5钱-------------------------------------潜阳安神软坚散结;

乳香3钱、续断3钱---------------------------------------治疮散血消肿止痛;

枳实3钱、阳起石3钱、炮附子5钱--------------------------去除胸痹温肾壮阳

(体力差,足部冷,加上熟地3;经期来,加上桂枝3。)

九碗水煮成3碗,早晚餐前各1碗。1钱为3克。

随后,李老师还向大家分享了不少中医治病案例,读了这些医案,发现它们原来都能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找到答案。李老师总结说,临床是非常复杂的,很多千奇百怪,始料不及的病症,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扎实的中医基础,能够认识到疾病的根源,用常法就可治疗。

+End+

文孟丽图张长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jbby/1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