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第二届肺癌长江论坛在医院拉开帷幕。医院肖湘生教授作了题为《早期肺癌筛查的相关问题与对策》的精彩演讲。
“乱的根源在哪?就在我们放射科。”开篇,肖湘生教授态度坚决。
肺结节处理:乱象丛生
目前,利用CT筛查肺部小结节已经非常普及,大量肺部小结节被筛查出来,将肺癌结节与大多数非肺癌结节区分,是肺癌筛查的关键。可无论是平片、CT甚至是PET-CT发现的肺结节,放射科的诊断报告往往模棱两可。
右上肺结节,请结合临床;左上肺结节,建议随访;右下肺结节,恶性不除外;左下肺结节,良性可能性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种模棱两可的报告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病人惊恐万状,到处求医问诊;没有排除恶性肿瘤,多数胸外科医生会积极主张手术,相当多本不需要治疗的良性肺结节被治疗,许多人白挨一刀。
放射科为何不明确诊断?
“中国医生不能错,错一个的代价比对99个要高得多。甚至要付出肉体的伤害和生命的代价。”
肖教授指出,肺小结节的鉴别诊断很难,误诊率很高。但鉴于中国医生目前的执业环境,模棱两可是最安全的。
再者,多年来,中青年医师把主要精力都投在了写SCI论文上,有精准诊断水平的医生又有多少?
此外,明确诊断就意味着精细检查、全面分析,上海CT平扫收费仅元/次,若要不亏本,元,只能做最简单的扫描。
胸外科为何积极主张手术?
“胸外科医生对没有明确性质的肺结节积极主张手术,背后的原因十分复杂。”肖教授谈到这里,摇头叹息。
放射科没有排除恶性可能,可以算作手术适应症,即使是胸外科对不该手术的良性结节进行手术,目前也没有人算作误诊。
更不用说其中的指标攀比、经济效益了。
早期肺癌的主要表现就是肺结节,大多数没有症状。“如何早期发现肺结节呢?我支持筛查!”肖湘生教授表示,筛查不是没有作用的,我们要明确的是,谁要筛查?如何筛查?
如何发现肺结节?筛查!
筛查谁?高危人群
西方国家有明确概念,长期重度吸烟者(50岁以上、每天抽20支20年以上)为肺癌高危人群。
“请大家思考一下,西方国家的公式我们能套用吗?”肖湘生教授用统计学数据告诉我们,西方发国家吸烟与非吸烟者、男性与女性肺癌发病率有显著差异,而在中国,这个差异非常小。女性与不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也高居不下。
娱乐场所乌烟瘴气,绝大部分人在被动吸烟;中国女性的厨房油烟和烧煤取暖习惯又加了一重伤害。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群共同生活在雾霾中,几乎人人都在吸PM2.5。
“中国没有肺癌低危人群,不要照搬西方经验!”
肖湘生教授在这里明确表示自己的观点,并建议:45岁以上,不分男女,不论是否吸烟,都应该定为肺癌筛查对象。
五花八门的筛查工具,CT最为有用
过去我们曾用胸部平片查肺癌,结果是中晚期肺癌被查出来了,早期肺癌漏掉了。
肖湘生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大量胸片,与CT对照,表现为磨玻璃样结节(GGO)的非实性早期肺癌用胸片筛查会全部漏诊;表现为软组织结节的实性早期肺癌由于太小,用胸片检查也多半漏诊;早期中央型肺癌,胸片体检,也会大部分漏诊。
PET-CT查全身有许多优点,但因为GGO代谢常常不活跃,在仅查早期肺癌时与普通CT效果相似。
肖湘生教授表示:“筛查早期肺癌只能用CT,不要再用平片了!”
肺结节的定性诊断,该这样做!
回到最初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的话题,这才是肖湘生教授此次医学继续教育演讲的主要内容。
“至少要做到薄层扫描。可目前相当多肺结节的检查方法是不标准的。”肖湘生教授希望年轻医生多学习、掌握这最难的一部分。
扫描层厚越薄,空间分辨率越高。厚层小于1mm,图像质量才能达到各向同性成像,才能进行详尽的图像后处理。
发现病灶后,缩小扫描范围,对病灶局部进行扫描能大大提高图像空间分辨率。扫描剂量也不宜过低。低剂量是目前的潮流,但精准诊断不能用低剂量扫描,否则会影响细微结构的显示和观察,造成误诊,而且这点剂量不会对病人造成损害。
观察重点
看内部结构:如果肺结节为纯磨玻璃结节(pGGO),则大部分是良性,但也不能排除少数为原位癌;如果结节一部分为软组织密度,一部分为磨玻璃密度,即混杂性磨玻璃样结节(mGGO),则大部分为恶性。“又不是全部,比较麻烦。”肖湘生教授说。
看形态:重点是有无分叶。
看边缘:边缘是否清楚。
看小气道:病灶内小气道狭窄、阻塞有助于恶性病变的诊断,但管腔正常甚至扩张并不能排除恶性病变。更有价值的征象是结节内小气道管壁局限性增厚。
看病灶内血管:肺小结节内显示较粗大血管,就提示恶性可能性大?不一定。至少值得研究。
看周边结构:胸膜凹陷还是增厚。
看动态:原则上不看动态。
“等病灶长大再做诊断,那你和傻瓜一样聪明。”肖湘生教授提及,小的磨玻璃样结节,3年不变,也不能排除恶性可能。
最后再谈谈“谈放射线色变”的患者
“X线是否会对人造成损伤呢?这取决于量的大小。适量可以治病,量大了会中毒,量再大会死人。”
那么多大量的射线有益、无害和有害呢?下面一组数据是发表在解放军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
小于msv(放射吸收剂量当量国际单位)对人体无影响
~msv一般无临床症状
0~msv可致轻度急性放射病,停止治疗可以恢复
~msv可致中度急性放射病
再看,做一次放疗大约msv。做一次常规CT大约3~5mSv,做一次低剂量CT,大约1mSv,即使做一次PET-CT检查全身大约只有20mSv。
这说明,用于诊断的放射线剂量是不会对人造成损伤的。
“过分渲染放射线伤害,使病人不敢来检查,使很多病人延误甚至丧失治疗机会。这难道不是一场灾难吗?”肖湘生教授最后说。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