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试验是指检测人体血液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b-D-葡聚糖(Glucan,BG)的试验,故称G试验。”
01
—
侵袭性真菌病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fungaldisease,IFD)系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据WHO统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真菌约有余种,尤其是深部真菌,可侵袭心、肺、血液、胃肠等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引起侵袭性真菌病的三种主要真菌:
念珠菌:在我国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
曲霉菌:总体感染率在0.29%-14%之间,死亡率高达40%-90%。
隐球菌:HIV合并隐球菌病病死率在发达地区达10-30%,在发展中国家高达13-70%。
02
—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特点
低诊断率:真菌病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且血培养阳性率低,因此临床检出率远低于实际发病率高感染率:据全球深部真菌感染情况调查显示由侵袭性真菌导致的疾病总感染数超过万低治疗率:抗真菌药物价值昂贵且种类相对较少,随着真菌耐药率的不断攀升,抗真菌治疗成为重大挑战!高死亡率:据文献报道显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6%-61%;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甚至高达35%-75%;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死亡率60-90%03
—
侵袭性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
诊断分类里面,可以很清楚的看到,G试验属于抗原检测,G试验简便、快速、创伤性小、耐受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检测方法,帮助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在临床上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G试验:
G试验是用于检测真菌细胞壁主要成分之一的(1-3)-β-D葡聚糖,因为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此成分,且人体发生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过程中,(1-3)-β-D葡聚糖可持续释放入血及其他体液中,使其含量增高(浅部真菌感染无类似现象)。在临床表现、微生物学证据及胸部高分辨率CT出现征象前,血清中(1-3)-β-D葡聚糖水平已经高于正常值(比发热或其他临床症状平均早4~5天,比胸部高分辨率CT平均早9.3天),且不受机体免疫状态影响。因此,血液中检测到(1-3)-β-D葡聚糖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依据,对除了隐球菌和接合菌之外的所有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即可用于念珠菌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拟青霉、毛孢子菌等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的诊断,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及早使用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对于念珠菌血症,G试验是首选检验。
检测原理:
(1-3)-β-D葡聚糖是大部分真菌细胞壁上的特有成分,占细胞壁成分的50%以上,能特异性激活反应主剂中的G因子、凝固酶原等,引起显色基质中酰胺键的断裂,产生能显色的物质pNA,从而引起吸光度变化,根据检测其溶液吸光度变化对(1-3)-b-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
04
—
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以北京金山川给定的结果判断为例:
阳性意义
真菌检测的广谱筛查:可以检测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但是不能区分真菌种类;
阳性结果指示有IFI的可能,可以区分定植和感染;
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使用抗真菌药物;
动态监测可以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的疗效。
阴性意义
据研究资料显示,G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检测阴性预测值为97.73%[1]建议作为入院筛查的有效手段,快速排除IFI的可能;
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的用药。
05
—
影响因素
G试验出现假阳性的常见情况:
静脉制剂中含有葡聚糖,如血液制品(例如人血白蛋白、人血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某些抗生素(例如多粘菌素、厄他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磺胺等)、蘑菇和植物制作而成的药品(例如黄芪多糖、香菇多糖、双黄连、生脉注射液等)以及注射过脂肪乳。
医疗材料中含有葡聚糖,例如纱布、血透时应用的纤维素膜等。
导致检测结果异常的样品(高溶血、高脂、高胆红素、脂多糖等)。
链球菌败血症患者。
高免疫球蛋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标本污染。
术后和肝硬化患者未知的类似β-葡聚糖活性物质影响。
多糖类抗癌药物。
放化疗造成的黏膜损伤导致食物中的葡聚糖或定植的念珠菌经胃肠道进入血液等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血清G试验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不敏感菌:某些真菌,如接合菌(毛霉、根霉等)的细胞壁不产(1-3)-β-D葡聚糖;隐球菌细胞壁有荚膜包裹致使D-葡聚糖释放不出,所以,这些真菌的G试验呈假阴性。因此,如果患者有相应临床症状及可能存在真菌感染的其他依据,但G试验阴性时,应要注意考虑到此两种真菌感染的可能。
局灶性真菌感染:如局灶性曲菌病时,(1-3)-β-D葡聚糖很少被释放入血。
抗真菌药物的使用。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