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临床症状较轻且缺乏特异性、影像表现多样导致误诊率很高;临床医师需了解宿主及微生物两者相互作用导致的病理改变;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影像的细致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希望通过本病例让大家重视隐球菌不同的影像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
患者,男性,38岁,IT工作者,上海人,糖尿病病史5年,年11月起劳累后出现午后低热伴盗汗,测体温38℃,伴刺激性咳嗽,咳黄脓痰,时有痰中带血;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不适。医院行胸部CT提示“肺炎”,予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1周,效果不佳。年12月初复查胸部CT提示两肺散在团片、斑块实变影,局部可见空洞样改变,范围与前相仿,纵隔淋巴结显示,部分肿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1.40*/L,中性比例80.9%,遂收入病房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万古霉素抗感染2周余症状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科。
入院后查体:T37.7℃,HR80次/min,RR20次/min,血压/70mmHg;体型稍胖,营养良好,双肺呼吸音增强,未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49*/L,中性比78.3%,血红蛋白g/L,血小板*/L,降钙素原0.10ng/ml,红细胞沉降率56mm/h,G试验(真菌D-葡聚糖检测)阴性;痰培养阴性;
影像学检查(图1):两肺多发团片、斑块实变影,局部可见空洞改变纵隔淋巴结显示,部分肿大。图1患者胸部CT表现
糖尿病患者,疑免疫受损宿主,亚急性起病,呼吸道症状明显,全身症状轻,抗细菌感染治疗无效,考虑毒力相对较弱的微生物感染可能大;胸部CT提示两肺病灶延支气管分布,考虑吸入致病、病灶呈大叶或节段性分布,但密度较一般大叶性肺炎为实,周边密度明显变淡而稀疏,与实变肺形成明显对比,支气管充气征仅限于实变肺的近端,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充气征贯穿于实变肺有明显不同;另有数处结节病灶,内有空洞样病变,周边呈“晕征”;外院抗生素先后覆盖革兰阳性、阴性菌,效果不佳,需考虑特殊病原体如结核、隐球菌可能。
患者入院后行支气管镜检查,术中未见腔内明显异常,气道分泌物行细菌、结核、真菌、脱落细胞检查皆无异常,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CT引导下经皮左肺穿刺病理见“大量类上皮细胞及吞噬隐球菌孢子的巨细胞,伴淋巴细胞、巨细胞浸润”(见图2),腰穿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予氟康唑静脉滴注,体温平稳,出院继续口服治疗。
图2HE染色×倍(箭头处为隐球菌)
氟康唑mg/d治疗6月后,复查胸部CT病灶明显吸收(见图3)。
图3患者治疗后胸部CT表现(6月后)
新型隐球菌进入肺部后有3种表现形式:1、隐球菌定植,定植在气道或肺泡,不产生症状,也无影像学改变;2、隐球菌聚集,指菌体在肺泡内生长但不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3、肉芽肿性感染,由隐球菌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主要由大量上皮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肉芽肿性病变,周围肺间质内可见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反应;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导致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此为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综合文献报道,肺隐球菌影像表现形态各异,具有多态、多样、多病灶和大小不一的特点。常见表现有:1、结节或肿块病变,常见于免疫健全者,病灶呈孤立或多发,直径0.6cm~10.0cm不等,可有分叶和毛刺,40%病灶周边或邻近肺野见“晕征”,易误诊为肺癌;2、浸润实变病变,病灶呈大叶或节段性分布;3、弥漫性粟粒影;4、弥漫混合病变,表现为结节、斑片、团块、大叶实变多样化病灶共存,易与结核混淆;肺隐球菌病以结节肿块为主,肺结核则以斑片、斑点播散灶为主;3、4型表现常见于免疫缺陷患者。少见表现有间质性肺炎型、空洞型。
参考文献
1、盛华,瞿介明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09(1)-2、邵江,史景云,尤正千,李天女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38(8)-3、苏逸,金文婷,姚雨濛,张尧,黄英男,缪青,潘珏,胡必杰63例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肺隐球菌病的治疗和预后,医院感染学杂志,,28(12)-
投稿:丁永杰周敏上海交通大医院
审核: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