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依然是目前防治稻曲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何海永等通过人工注射接种的方法,对贵州省20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稻曲病抗性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贵州省水稻主栽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20个参试品种中仅有福优表现为中抗。在西南地区对部分晚稻和麦(油)茬稻田间调查发现,种植感病品种病穗率可达80%以上,而种植抗性品种仅零星发病。
二、种子处理与减少菌源 播种前要完成种子处理,最大限度减少种子带菌量。通常采用强氯精、多菌灵及肟菌·异噻菌胺等药剂进行拌种或浸种,同时配合使用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等植物免疫诱抗剂,不仅可以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菌,还可以提升幼苗的抗病能力。在病害重灾区,完成种子处理后,还需在插秧前清除秧田杂物,消灭土壤中存在的菌核与厚垣孢子。
三、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水稻抗性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可以直接促进水稻生长。根据水稻生长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合理施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物抗性时要慎重施用氮肥,如果氮肥施用过量、过迟,水稻在后期生长中易感染病害,其抗病力就会下降。孕穗后期更要注意浇水管理,宜浅水勤灌,适时、适度地放水晒田,增强稻株根系的活力,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水稻的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稻曲病发生的环境。
四、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可分为化学药剂防治与生物药剂防治。目前针对稻曲病最常用的防治方法仍是化学药剂防治,使用较多的有氟环唑、己唑·嘧菌酯、咪鲜胺、苯甲·嘧菌酯、多菌灵等,喷施时间为水稻孕穗末期和齐穗期。多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的田间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12.5%氟环唑和32.5%的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防效最佳,可作为生产应用中防治稻曲病的首选药剂。
五、稻曲病的预测预报 任义方等通过对稻曲病大田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提前7d给出稻曲病发生气象适宜度等级的预测结果与江苏省实际稻曲病发病趋势和程度基本相符。王治海等利用大田调查结果、多个气象观测数据及最优化集成释用(OCF)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稻曲病促病气象指数模型和气象等级动态预报方法,对浙江省年的稻曲病预报结果检测准确率达90.9%,气象等级预测结果与实际病情一致。因此,在西南地区也可以利用气象等级预测预报系统,对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和流行进行预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水稻稻曲病的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毒素代谢、病菌基因组、致病相关因子和品种抗性基因、抗性机制及病害识别、预警、防控技术等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仍有许多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如稻曲病菌的寄主范围研究报道较少,仍缺乏侵染部位的系统性研究;稻曲病菌与水稻细胞的识别和信号传导及水稻侵染后的防治机制尚不明确;在水稻中是否存在可用于抗稻曲病育种的广谱抗性基因还不明确等。此外,如何进一步明确稻曲病菌和水稻的互作关系,筛选出发病早期的检测方法,以便预测水稻稻曲病的流行也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