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记者获悉,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中心张世宏教授团队完成的一项科技成果,以万元技术交易额完成转让。单笔交易额创学校历史新高,同时也刷新了辽宁省农业领域技术转让金额最高纪录。
这项技术名为“基于嗜盐曲霉菌系的秸秆腐解与障碍土壤修复技术”,其核心是高效利用嗜性真菌菌系解决普通微生物菌剂抗逆性差、低温启动慢等技术难题,在寒区农业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和障碍土壤生物高效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先后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月23日,沈阳农业大学张世宏教授团队在工作中。
“张世宏教授我们已经仰慕多年,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接触,多亏沈阳农业大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机会。”当时,辽宁伊品九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温润涛正苦于打破技术提升上的瓶颈,得知张世宏教授团队来了,便立马让学校牵线搭桥与他取得了联系。双方接触之后,经历了市场的成果实验,效果非常好,双方一拍即合,定下了这个大单子。
“普通微生物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工作效率较低。年平均气温低是主要限制因素,加之沿海地区土壤盐分高,在南方普遍适用的微生物,在北方就‘不爱工作’。”张世宏说,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在未腐熟情况下回田,不仅对作物生长没有好处,还会导致病虫害暴发。因此,适应性强的微生物,特别是嗜盐嗜低温的真菌菌系成为东北寒地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的急需。
“之前应用这项技术进行了5万多亩地的实验,每块地的治理和后期土壤的测试,都没有重新返碱,可以说这项技术只通过一次的治理就可以达到长期的效果。”温润涛告诉记者,有了这项核心技术,真正能把荒地、盐碱地、废弃地等改变成良田,一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二是为国家作出贡献,真正造福社会。温润涛对未来的市场和公司发展,满怀期待。
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始终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机制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转化渠道拓展,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年组织签订“五技”合同项,合同金额1.03亿元,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