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首都医科医院徐慧和赵顺英,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年第十一期。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临床上表现为慢性哮喘、一过性肺部浸润和支气管扩张。该病常在患有慢性哮喘或囊性纤维化的基础上发生。哮喘患者中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发病率仅为1%~2%,囊性纤维化患者中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发病率为2%~15%。很多患儿早期症状轻微或不典型,因此对于有中心性支气管扩张表现的患儿,应注意排查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病程虽然可分为五期,但患者并不一定会逐步经历每期,分期的目的在于使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对于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目前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口服激素及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若长期未获得治疗,可导致肺部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
1.病例介绍
患儿男,7岁,主因“间断发热、咳嗽5d”入院。
现病史:患儿于5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0℃,口服退热药后可降至正常,间隔8~10h后体温复升,无热前畏寒、寒战,无皮疹,无抽搐,发热同时伴咳嗽,为阵发性连声咳,少痰,无气促、气喘,无声嘶,无腹痛、腹泻,无关节肿痛及皮疹;医院,胸部X线摄影检查示两肺纹理增多,两肺上叶可见絮状阴影,两肺门著明,考虑“肺炎”。医院予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治疗3d(具体剂量不详),2d前患儿体温降至正常,仍有阵发性咳嗽。1d前无明显诱因下,患儿再次出现发热,遂转诊至我院门诊,血常规示白细胞6.55×/L,红细胞5.70×/L,血红蛋白g/L,血小板×/L,中性粒细胞比例67.1%,淋巴细胞比例14.5%,C反应蛋白13mg/L;予阿奇霉素静点1d后,仍有发热、咳嗽,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肺炎”收入我科。
发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可,睡眠可,体重无明显变化,大小便外观无异常。
既往有1次喘息史。患儿在冬天皮肤易出现大风团样皮疹,有痒感,可自行消退。患儿逢春季易鼻塞、流涕、鼻痒。患儿母亲为过敏体质。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0℃,呼吸频率20次/min,脉搏次/min,血压90/60mmHg(1mmHg=0.kPa),神志清,精神反应可,呼吸平稳,无鼻扇及三凹征。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卡疤(+)。口唇红润,咽稍充血,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少许湿啰音。心率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额外心音及心包摩擦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肠鸣音3次/min,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活动自如,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诊断:肺炎。
2.诊疗经过
患儿为学龄期男童,急性起病,病程5d,临床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双肺可闻及散在干啰音、少许湿啰音,胸部X线摄影检查示双上肺实质浸润,故肺炎诊断明确;结合患儿为学龄期男童,临床以中-高热伴咳嗽为主要表现,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不明显,肺部体征较轻,而影像学示肺内病变较重,故考虑支原体肺炎诊断可能性大。
入院后即予阿奇霉素10mg·kg-1·d-1与头孢孟多50~mg·kg-1·d-1联合抗感染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按时雾化吸痰,加用中药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入院第2天,患儿体温恢降至正常,咳嗽减轻,肺计算机体层摄影(CT)检查回报示双上肺团片状病变,伴少量间质病变及左肺上叶病变周围支气管扩张(见图1),期间2次检查示血支原体抗体均为阴性。入院第6天,停用阿奇霉素静点抗感染,气管镜检查示气管支气管内膜炎症,广泛黏液栓阻塞,通气不良;期间检查回报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7.3%~10%)明显高于正常值,血过敏原20组示点青霉、分枝孢霉、烟曲霉、交链霉过敏,血免疫球蛋白E(IgE)大于IU/L,皮肤过敏原点刺霉菌Ⅱ++,结合患儿存在中心型气管扩张,自身及其母亲均为过敏体质,外院查血烟曲霉特异性IgE、IgG均为阳性,故重新修正诊断为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broncho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入院第13天,诊断明确后加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0.5~1mg·kg-1·d-1口服抗炎和伊曲康唑6~8mg·kg-1·d-1口服抗真菌治疗。1个月后肺CT复查示肺内病变有明显吸收(见图2)。
3.讨论
ABPA是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霉菌(主要是烟曲霉菌)产生的变态反应性炎症,表现为反复的肺部浸润、支气管扩张和咳出大量的黏液栓,该病常在患有慢性哮喘或囊性纤维化的基础上发生。哮喘患者中ABPA的发病率仅为1%~2%,囊性纤维化患者中ABPA的发病率为2%~15%[1]。ABPA若长期未获得治疗,可导致肺部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
3.1临床表现
ABPA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过程,急性期的最常见症状为反复咳嗽、喘息及伴有咳痰,常伴有棕褐色胶冻样痰栓,慢性期合并肺纤维化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支气管扩张严重者可伴有咯血,全身症状包括低热,全身乏力、体重下降。
3.2影像学表现
ABPA的肺部影像学表现较多样;胸部X线摄影检查可见游走性肺部浸润影、实变影、肺不张,病变气道内的分泌物阻塞可表现为牙膏征、双轨征和手套征;高分辨CT检查多见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及黏液栓的形成,支气管扩张多为段或亚段等较大支气管,黏液栓可有多种表现形态如牙膏状、棒状、V字形、Y字形,黏液栓的形成右叶较左叶多发,上叶较下叶多发,在少数患儿中还可见到树芽征[2]。
3.3诊断标准
对于ABPA,最初的诊断标准是年由Rosenberg等[3]提出的,主要标准包括:①支气管哮喘;②胸部影像学示肺部浸润(一过性或固定性);③烟曲霉抗原皮内试验呈速发性阳性反应;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⑤烟曲霉沉淀抗体阳性;⑥血清总IgE浓度增高(0IU/mL);⑦血清抗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⑧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次要标准包括:①痰中(培养或镜检)找到曲霉属菌丝体;②有咳棕色痰栓病史;③曲霉属抗原皮肤划痕试验呈迟发性反应(Arthus反应)。符合上述主要标准中的①~⑧条则可诊断为ABPA-中心支气管扩张型(ABPA-CB),符合①~⑦条则可诊断为ABPA-血清阳性型(ABPA-S)。关于囊性纤维化患者ABPA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原因是原发病与ABPA的临床症状及肺部影像学表现相似,往往不易鉴别。美国囊性纤维化基金会于年制定了囊性纤维化患者ABPA的诊断标准[4],经典标准包括:①临床症状的恶化,包括逐渐加重的咳嗽咳痰、喘息、运动耐力及肺功能的下降、痰液的增多;②血清总IgE浓度增高(0IU/mL);③曲霉菌变应原速发性皮肤试验阳性或血清烟曲霉特异性IgE抗体阳性;④血清烟曲霉沉淀抗体或烟曲霉特异性IgG抗体阳性;⑤有肺部影像学异常表现(浸润影、黏液栓等)。
在上述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年又提出了修订标准[5]:①支气管哮喘;②烟曲霉抗原皮内试验呈速发性阳性反应;③血清总IgE浓度增高;④血清抗烟曲霉特异性IgE、IgG抗体增高;⑤中心性支气管扩张。
3.4临床分期
ABPA的病程可分为5期[6]:①第I期(急性期):具有典型的哮喘症状,胸部X线摄影检查见肺部浸润影,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总IgE显著升高,血清特异性抗烟曲霉IgG/IgE升高;②第Ⅱ期(缓解期):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均获得明显缓解,血清IgE在6个月内会有明显的下降,肺内浸润影明显吸收甚至完全正常,此期血清学检查指标可转阴;③第Ⅲ期(复发加重期):再次出现如同急性期的症状,肺部出现新的浸润影,IgE较缓解期升高2倍以上;④第Ⅳ期(激素依赖哮喘期):此期患者必须依靠口服激素来控制哮喘症状,胸部X线摄影表现多样,通常伴有中心型支气管扩张;⑤第V期(肺间质纤维化期):病情反复发作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导致不可逆的阻塞性和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最终导致肺高压、右心衰竭,预后差。ABPA病程虽然可分为五期,但患者并不一定会逐步经历每期,分期的目的在于使患者获得早期诊断。
3.5治疗
目前,口服糖皮质激素仍是治疗ABPA的主要措施[7]。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泼尼松0.5mg·kg-1·d-1连续口服(1~2周),之后改为隔日口服(6~8周),之后缓慢减量,每2周减量5~10mg;此外,伊曲康唑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目前成人推荐用量为mg每日2次或mg每日1次,一般推荐连续应用16周[8,9]。儿童用量尚无文献报告,故目前按伊曲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用量即每天4~6mg/kg对儿童患者进行治疗。其他治疗方法如大剂量激素的全身(静脉)应用、激素吸入、抗IgE的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但目前还未有大样本量研究支持其有效性。
4.小结
(内容图表有略,具体请见全文)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