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特CTldquo医之重器rd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0-9-21 12:30:57   点击数:
 

我院潮汕派特CT中心在肿瘤、心脏、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及疑难杂症的精准诊断上日见成效,年完成检查多例

“医之重器”发力疾病无处遁形

提起CT,许多人都觉得很熟悉。但是提起PET-CT(派特CT)的话,大家就比较陌生了。派特CT集功能、代谢成像与解剖影像为一体,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诊断中具有独有的优势。与普通CT不同的是,派特CT属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需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审批、配置。

  经向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申请配置、审批、集中招标采购等环节,历经5年,国内第5部、华南首部飞利浦IngenuityTF派特CT于年10月份顺利入驻我院并投入运营,标志着我院迈入肿瘤“精准医疗”新时代。作为当前国际早期诊断肿瘤和心脑疾病等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设备,派特CT的入驻,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我院还联合汕头、潮州等8医院共建潮汕派特CT中心。

  一年多来,我院充分发挥潮汕派特CT中心作用,在全身肿瘤诊断与鉴别、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估、科研教学和神经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上凸显成效,年完成检查多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心已完成检查近例,患者不少来自汕头、潮州、汕尾、梅州等周边城市,为粤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年10月15日,医院“潮汕派特CT中心”正式启动。当天,美国耶鲁大学PET研究中心共同主任兼化学部主任黄艺耘(HenryHuang)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樊卫教授、中医院梁碧玲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受邀到中心参观、指导。

1

“医之重器”派特CT入驻

医院雄厚综合实力

为了派特CT的顺利入驻,我院为此努力了5年,潮汕派特CT中心主任、我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黄伟鹏向我们介绍这一凝聚着全院上下心血的艰辛历程:年11月1日,我院在国家卫健委主持的全国派特CT配置许可证论证会上,顺利通过层层答辩和审核;年12月31日,国家卫健委批准我院派特CT的配置申请;年12月12日,经国家卫健委集中招标采购成功;年10月15日,派特CT顺利投入运营。

  也许有人会问:CT、核磁共振等一直在医学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的CT、核磁共振也都是国际先进的高端设备,那么,比起这些检查设备,费如此多的功夫才得以购置的派特CT又有什么优势和特色呢?

黄伟鹏解释道,PET可以显示病灶病理、生理代谢,更容易发现病灶。CT可以精确定位病灶,显示病灶解剖结构变化,PET+CT可以达到同时反映病灶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形态结构的目的,从而对疾病作出“定位”“定性”“定量”“定期”诊断,给出最具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方案,显著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派特CT在肿瘤、心脏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领域及疑难杂症的诊断上具有其他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有着全身性检查、一次扫描范围大的特点,尤其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有重要意义,被业界喻为探测肿瘤的“雷达”、发现肿瘤的“神探”。

  为发挥区域医疗影像中心作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我院联合汕头、潮州等8医院共建潮汕派特CT中心。同时,中心拥有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富有团队意识、良好学术氛围的人才队伍,其中主任医师2名,硕士3名,主治医师3名,综合素质达省内先进水平;此外,中心特邀医院吴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樊卫教授、汕头大医院刘源教授等省内外知名核医学专家为客座教授,定期到中心指导工作。

患者正在做检查。

2

“火眼金睛”识别疑难杂症

实现“早、精、准”诊断分析

落户我院的飞利浦IngenuityTF派特CT是派特CT中的“领跑者”,采用全新高端硬件平台和飞利浦核心技术,搭载最新的第三代TOF技术(飞行技术),实现最高图像质量、最快检查速度和最低辐射剂量,完成全身检查的辐射剂量仅为普通派特CT的1/5;具备超高的灵敏度和超强的特异性,能够实现微小病灶的检出与分辨,达到“早、精、准”诊断分析与治疗的目的。

  据统计,派特CT投入运营1年多来,目前已完成检查多例。其中,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近例检查。随着派特CT在我院临床工作上应用的日渐深入,其在肿瘤、心脏、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病变等多个领域,甚至在很多疑难杂症的精准诊断上的成效也日渐凸显。

  52岁的李姨,近5、6年全身多处骨骼疼痛,备受折磨。她于2医院骨科住院治疗,还接受了右胫腓骨手术,但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后来,李姨来到我院求医,参考其以往诊疗病史,医生认为长期的骨科治疗不见效,会不会是不对症治疗?如果进行全身性的派特CT检查,是否能够找出真正的病因?

  李姨平日以卖菜为生,多年病痛的治疗花费已让这个拮据的小家庭付出许多,只可惜金钱换不来健康,儿女们看到老母亲备受病痛折磨却束手无策,非常痛心,一听一次派特CT检查可能找出多年“不治”病因,马上要求进行检查。根据派特CT影像提示,黄伟鹏发现患者全身骨骼骨质疏松并多处囊状骨质破坏区,再结合其验血的结果,最终确诊其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伴棕色瘤形成。原来,随着病情变化,甲状旁腺瘤疾病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全身骨头病变的情况,极易被误诊为“骨头病”。随后,李姨在我院普通外一科行“甲状腺左叶下极肿物切除术”,术后全身骨骼疼痛明显减轻,治病能治本,李姨自然全身轻松,很快回归到正常的健康生活中。

  明明是全身骨头痛,却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引起的。得益于飞利浦IngenuityTF派特CT的“火眼金睛”,让患者少走治疗弯路,对一些有着炎症性病变的全身性综合疾病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诊断优势。29岁的青年患者小许,是另一位受益者。小许虽年纪轻轻,但经常感到胸闷、气促,到某院就诊,被诊断为“心衰”;但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发作,他远赴省城,医院,“心血管病、风湿免疫疾病”等诊断结果不一,治疗还是没有起效。后来,小许来到我院,医生建议其进行派特CT检查。黄伟鹏反复研究此例“疑难杂症”,发现患者脊柱呈S型改变,颈椎部分椎体融合,右侧多根肋骨骨皮质增厚,且全身皮下多处结节,腰骶段双侧椎旁神经根增粗,代谢活跃,结合其皮肤呈牛奶咖啡斑的表现,又联系起患者起初被诊断为“心衰”,种种表现均指向了——神经纤维瘤病(I型)引起罕见相关心血管系统合并症。后经皮下结节活检,最终证实了黄伟鹏的推断,小许的病因才得以真正明晰。

黄伟鹏主任(左二)开展影像教学。

3

辐射量处于安全范围

市民无须“谈核色变”

患者接受派特CT检查需要注射安全剂量的核素示踪剂,这是一种无创检查。但事关“核”字,部分群众则谈“核”色变,害怕做派特CT检查要被迫“吃射线”。提起这种现象,黄伟鹏无奈笑笑,临床工作上,中心医护人员遇到过太多这种现象了。

  “很多人对核医学知识了解不充分,总是认为接受派特CT检查会受到很大的辐射,以致不敢来检查,耽误了疾病的正确治疗。是的,派特CT检查时所用的药物是核素药,具有放射性,所以辐射确实是有的,但是,辐射量对于单次检查的患者在绝对的安全范围内。”黄伟鹏解释,“网上传的有些夸大其词了。医院的这台设备为例,整个派特CT检查做完的所接收到的辐射量,大致在8~16mSv之间,跟做一次胸部CT的辐射量是差不多的。所以说这个辐射问题,基本上不用担心。”

  按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规定,对于普通公众,一年可接受的、对身体无害的合理辐射剂量为小于或等于1mSv.黄伟鹏列举了一组数据,以10cm的近距离接触刚做完派特CT检查4小时后的患者,需要同时接触名患者,才会达到1mSv的公众剂量限值。“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做好派特CT辐射的有关科普宣传,希望公众都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使派特CT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黄伟鹏说。

◆◆专家简介◆◆

吴华

医院核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擅长SPECT、PET/CT影像诊断和核素治疗甲亢、甲状腺癌、骨转移肿瘤等。现为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华核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委员等。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二百余篇,编写专著和教科书二十余部。曾获中国医师奖和中国核医学医师奖。

樊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会肿瘤核医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一直从事肿瘤的临床核素分子影像学诊断和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工作,擅长肿瘤的PET/CT和SPECT诊断和甲状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和骨转移瘤及血管瘤的核素内照射治疗;承担和参与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

刘源

汕头大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年第一军医大学本科毕业,年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担任汕头大医院放射科主任。

  擅长骨关节及体部影像诊断学,尤其是多种影像检查的综合分析。先后负责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参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兼任汕头市放射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常委等。

黄伟鹏

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岭南名医”。现为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揭阳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委等。

  曾主持省医学科研基金课题一项,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省级以上论文15篇。

  作为医学影像中心(PET-CT室、CT室、MRI室、普通放射科、核医学科)主任,大力推行每日疑难片会诊、每周科内大读片制度,坚持影像诊断与临床、病理追踪结果比较总结,疑难病例回顾学习等,实行科内医生不同部门轮转,并细分专业组,培养影像诊断亚专科人才。中心年完成影像诊断20万例,业务技术水平、诊疗服务质量均处于粤东前列。

  年,主持建立了潮汕派特CT中心,在揭阳地区率先引进和开展PET-CT影像技术。

本文见《揭阳日报》7月15日第8版。

记者林宝凤通讯员黄晓纯

图片邹仰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lctx/9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