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和肝肉瘤,但肝肉瘤罕见。
一、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简称肝癌,是肝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90%。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病较其他地区高。
1、原发性肝癌:目前认为肝癌发病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菌素等某些化学致癌物质作用和水土因素有关,肝癌细胞极易经门静脉系统在肝内播散,形成癌栓后阻塞门静脉主干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血行肝外转移最多见于肺,其次为骨、脑等。肝癌经淋巴转移者相对少见,可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以及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在中、晚期病例,肿瘤可直接侵犯邻近脏器及隔肌,或发生腹腔种植性转移。2、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由于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长到一定程度后会释放癌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并最终进入肝脏形成肝癌。其中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细胞会释放生长因子,促进自身肿瘤细胞的增殖,逐渐形成独立的肿瘤细胞。
肝癌大体病理形态分为三型: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传统上以5cm为界,将肝细胞癌分为小肝癌(5cm)和大肝癌(5cm)两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的分类:微小肝癌(直径≤2cm),小肝癌(2cm,≤5cm),大肝癌(5cm,≤10cm)和巨大肝癌(10cm)。
肝癌细胞极易经门静脉系统在肝内播散,形成癌栓后阻塞门静脉主干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血行肝外转移最多见于肺,其次为骨、脑等。肝癌经淋巴转移者相对少见,可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以及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在中晚期病例,肿瘤可直接侵犯邻近脏器及横膈,或发
生腹腔种植性转移。病人的年龄大多为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肝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出现症状和体征,疾病多已进人中、晚期。临床表现可能有肝区疼痛、肝大或右上腹肿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黄疽、腹胀等全身及消化道症状。
发生肺、骨、脑等脏器转移者,可产生相应症状。少数病人可有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高血钙和高胆固醇血症等特殊表现。
病人有乙或丙型肝炎等肝病病史,甲胎蛋白(AFP)ng/ml,超声、CT或MRI检查发现肝实质性肿块,且具有肝细胞癌典型影像学表现者,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胎胚源性肿瘤等病人血清AFP可以持续性升高,应子以排除。AFP轻度升高者,应作动态观察,并结合肝功能变化及影像学检查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临床上约30%肝癌病人AFP完全正常,此时应检测AFP异质体,如为阳性,有助于诊断。肝功能相关的酶可能升高,但缺乏特异性。
剩余44%未读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