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常见病害防治一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1-10-21 15:01:21   点击数:
 北京中科专注治疗白癜风 http://www.bdfyy999.com/bdf/

玫瑰花是众多花友心中的挚爱,但它又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好看不好养,是让很多种植者望而怯步。其实,玫瑰并没有您想象的那么娇贵,只要做好预防工作,科学管理,就可以轻松养好玫瑰。

结合实际栽培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下玫瑰种植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病害及如何防治。

一、黑斑病

黑斑病是规模化种植玫瑰的主要病害之一,直接影响月季的生长,一旦爆发,治疗难度极大,必须以预防为主。

症状:1.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2.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斑,黑色或深褐色。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3.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不脱落。4.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到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5.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叶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

发病特点:

该病属于真菌性病害。

黑斑病在病残体上越冬,借助风雨或喷灌水飞溅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梅雨季节和台风季节发病重,炎夏高温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

发病最适温度26摄氏度左右,多雨季节,寄主植物发病严重。

新移植、根系多损,长势衰弱的容易发病。

北方5月中旬发病,7月至9月进入发病盛期。长江流域5月至6月和8月至9月出现两次发病高峰。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1、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以减少侵染来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2、盆栽时不要放置过密,最好不直接放在地面,以免地面积水时盆土过湿,最好的是放在阶梯形的植台上。改进浇水方式和时间,应从盆沿浇入,避免喷浇。不在晚间浇水,以免叶片上有水时不能很快干燥,有利病菌入侵。3、秋季彻底清除月季园内的带病落叶、病枝一并集中销毁,以减少越冬病源菌。生长期应及时修剪,避免徒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尽量从根部灌水为好,减少湿度。施足底肥,盆栽要及时更换新土。4、做好发病前的防病工作,在冬季对病株进行重修,清除病茎、枝上的病源,同时在月季栽植区进行病落叶及土面处理。5、减少侵染来源。秋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枝条,及时清除枯叶、残枝,集中烧毁,减少浸染源。6、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灌水最好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切忌喷灌,灌水时间最好是晴天的上午,以便使叶片保持干燥。7、喷施叶面肥:为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增强植株免疫力。

8、在雨季来临前半个月左右,喷施化学药剂如多菌灵、氟硅唑等药剂预防。

发病后,首先及时摘除病叶并销毁,推荐使用以下药物治疗,效果不错,施用时要喷施整个植株,包括叶片正反面和茎干。如德国拜耳的拿敌稳倍液,德国拜耳的好立克倍液,先正达的阿米妙收倍液等药物,可单用亦可联用。

二、白粉病

白粉病是月季的一种常见病害,能危害蔷薇属多种植物。该病的发生可引起病叶卷曲、枯焦,嫩梢可枯死,花不能开放或花姿不整,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症状:

白粉病危害玫瑰的叶片、嫩梢、花蕾及花梗等部位。嫩叶染病后,叶片皱缩、卷曲呈畸形,有时变成紫红色。老叶染病后,叶面出现近圆形,水渍状褪绿的黄斑,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叶背病斑处有白色状物,严重受害时,叶片枯萎脱落。嫩梢及花梗受害部位略膨大,其顶部向地面弯曲。花蕾受侵染后不能开放,或花姿畸形。受害部位的表面布满白色粉层,这是白粉病的典型特征。

发病规律:1.白粉病一般在温暖、干燥的环境易发病,降雨则不利于病害发生。2.施氮肥过多,土壤缺少钙或钾肥时易发该病。3.植株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严重。4.温度变化剧烈,花盆土壤过干等,使寄主细胞膨压降低,都将减弱植物的抗病能力,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应适当增施钾、钙肥,以增强植株长势,保持健壮的植株,本身就抗御了自然界栽培技术杂菌的侵袭。

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室内盆栽月季,应置于通风良好、光照充足之处。冬季要控制室内温湿,夜间要注意通气。

秋末冬初移入温室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病叶、病梢立即剪除并烧毁,以免带入室内传播蔓延。

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4度石硫合剂,可消灭在芽鳞内的越冬病菌。

春季生长期交替使用~倍的代森锰锌、百菌清、多菌灵、托布津各一次(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也行)。

发病后,初期可用氟硅唑或苯醚甲环唑治疗,全株喷施。如果效果不明显,推荐使用戊唑醇倍液+多菌灵倍液或美邦卓绿倍液+甲托倍液。

三、霜霉病

霜霉病是大棚种植玫瑰的最大敌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毁灭性的灾害,必须要严防死守,给玫瑰的生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才能将其拒之门外。

症状:1.危害叶片、嫩梢、花梗及花。2.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淡绿色斑纹,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和紫色,后变为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但与健康组织无明显界限。最终引起叶片扭曲、畸形。病斑呈多角形,逐渐变成灼烧状。3.天气潮湿时,在叶背面病斑处可见到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之后,叶片开始脱落,枝条由下而上落叶。花蕾较大的枝条,则由中部嫩叶向上脱落。5.新梢和花感染时,病斑与病叶上的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6.染病小叶往往变黄。7.有的病斑为紫红色,中心为灰白色,与农药药害及化肥灼伤状相似。8.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仅留顶部几张新叶或者成为光杆。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和菌丝在患病组织或落叶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

游动孢子从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孢子传播的适宜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温度25℃是发病高峰,只要温度20℃以上,湿度%,连续3个小时,霜霉病的发病率就可达%。

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但炎夏高温(30℃)干旱季节病害扩展缓慢。

大棚种植全年均可发生,露地栽培时该病主要发生在多雨季节和秋季。秋季昼夜温差大、夜间叶面有露水,湿度较大导致病害发生严重。

下午浇水过晚,入夜前叶面浮水未干,也能促使本病发生。

植株种植过密或场地通风不良,也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植株衰弱时容易感病。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一般浅色花、小朵花以及直立性品种易于感病,但无免疫品种。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清除感病叶片、病茎和病花,减少侵染来源。

修剪口涂抹愈伤防腐膜,防病菌感染侵袭,保护伤口健康愈合。

避免高温高湿,减少叶面保湿时间,控制空气湿度,多开窗换气。

合理施肥,平衡营养。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钙肥,提高抗病力。不偏施过施氮肥。

高发期没半个月在晴天的上午喷施代森锰锌或丙森锌等药物进行预防。

发病后,初期,可通过加强通风,降低湿度,提高环境温度等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喷施美邦掌上名钻、美邦双决等药品。如果发病严重,建议使用美邦同斗倍液、双必扑倍液等特效药控制。

四、灰霉病

灰霉病主要危害玫瑰的叶片、嫰枝、花朵、花蕾等部位。

症状:

1.在叶缘和叶尖发生时,起初为水渍状淡褐色斑点,光滑稍有下陷,后扩大腐烂。2.花蕾发病,病斑灰黑色,可阻止花开放,病蕾变褐枯死。开始时从花托部位发生腐烂现象,最后整个花蕾都会腐烂掉下。3.花朵受侵害时开始花瓣上出现水渍状小斑或花瓣尖部、边缘变成褐色,迅速扩展、萎蔫、腐烂,最后整花褐变枯萎。4.灰霉病菌也常侵害折花之后的枝端,黑色的病部可以从侵染点下沿到数厘米。顶梢感病引起枯萎,摘花和修剪后留下的残枝条及扦插嫩枝染病后会形成黑褐色、略下陷的条斑。5.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灰色霉层可以完全长满受侵染部位。6.潮湿条件下可见灰绿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伤口或衰弱器官侵入。

灰霉病菌的繁殖殖温度范围是2~21℃,最适温度是15℃。潮湿冷凉,连续阴雨易诱发此病。

长江流域6~7月份梅雨季节及开花期易发病。

凋谢的花和花梗不及时摘除时,往往从此类衰败的组织上先发病,然后再传染到健康的花和花蕾上。

种植密集、光照不足、湿度大、植株徒长、衰弱等情况有利病害发展。

温室种植发病重于露地栽培。

杂交香水月季或白色品种发病重。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及时剪除发病部位,减少侵染来源,对于凋谢的月季花也应及时剪除。

避免温差过大,湿度过高。浇水时从盆沿浇入,不要使叶、花滞留水分。

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各个月季盆之间应有适当空隙。

因晴天伤口容易愈合,故剪枝、嫁接等尽量选择晴天进行。

药物预防。定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甲基托布津等药物进行预防。

发病后,推荐使用嘧霉胺、腐霉利等药物,结合通风等物理措施控制。

五、锈病

玫瑰锈病属真菌性病害,借助雨水传播。

症状:

危害月季的芽、叶片、嫰枝、叶柄、花托、花梗、花等部位,以叶片上的症状最明显,会出现像锈一样的粉状颗粒。

发病规律:

全年皆会发生,夏季多雨季节为高发期。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

1、打掉多余老叶,加强通风;

2、生长期均衡施肥,多施磷钾肥,增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3、发病初期,建议人工及时摘除病叶销毁。

发病后,建议使用25%的粉锈灵~倍液、70%的代森锰锌倍液或美国陶氏大生喷施。

六、炭疽病

炭疽病是玫瑰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发病,危害严重。

症状:

叶片受害,症状一般表现在叶缘,呈半圆形病斑,深褐色边缘,中间呈褐色至浅褐色;发生后期,病斑中间变为灰色,常常脱落。病斑呈均匀的黑色,边缘为不规则的放射状。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

玫瑰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病,异名蔷薇炭疽菌。病原菌在病部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宜时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一般春梢生长后期开始发病,夏、秋梢期盛发。高温、多湿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冬季结合修剪摘除病枝病叶,清除落叶,集中销毁。防止冻害、日灼害和各种损伤。加强水肥管理,均衡施肥,提高植株抵抗力,雨后及时排水,保持适当温湿度,减少病菌。

发病后,嫩梢期可喷50%退菌特倍液,或者用1:1: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

七、叶枯病

叶枯病主要危害玫瑰的叶片。

症状:

叶枯病常引起苗圃、盆栽玫瑰的叶片干枯脱落。病菌多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初为黄色小点,以后迅速向内扩展为不规则形大斑,严重受害的全叶干枯达2/3,病部褪绿黄化,褐色干枯脱落,有时叶表生稀疏的黑色小点。

发病规律:

夏季高温高易发生此病害。

防治措施:

及时清除地上和地下的病叶,消灭越冬病原。若在发病期间及时摘除病叶,可有效地控制病情扩展,这是防治的重要措施。

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定期喷施多菌灵或百菌清等光谱性杀菌剂,预防即可。

发病后,可喷施嘧菌酯、三唑类杀菌剂可控制器发展。

八、枝枯病

又称茎溃疡病,属真菌性病害。茎上病斑稍凹陷并纵向开裂。

症状:

多发生在修剪枝条伤口及嫁接出茎上,初生紫色小斑,后扩大呈中央浅褐色、边缘紫红色的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后期病斑开裂,上生黑褐色小粒点,即分生孢子器。当病斑环绕枝条一圈时,病部以上变褐枯死,重者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

借风雨传播,该病菌一般从伤口(嫁接及修剪时)侵入。弱株(过度修剪、水肥缺乏、苗本身弱)发病重。

防治措施:

1、修剪应在晴天进行,剪口涂抹愈合剂或杀菌剂;

2、修剪、嫁接后管理要跟上,促使伤口早日愈合,发现病枝要及时剪除销毁;

3、均衡施肥,增加植株抗病性。

4、冬季休眠期喷洒石硫合剂,杀灭病菌,高发前期(5~6月)定期喷施甲托、退菌特等广谱性杀菌剂,预防病害发生。

今天给大家分享了一些我们在种植玫瑰过程中遇到的病害,解决之道无外乎就是“预防为主,预防为主,预防为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作好预防工作,就会大大降低发病的几率。植物和人一样,如果提前打了预防针,当病害来临时,它受到的伤害就会小得多,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呢?所以我们从小就打各种疫苗,那是非常有必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lctx/1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