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祺
上周,湖南桃江中学生中爆发肺结核的新闻被报道后,很多人感到意外:什么?肺结核不是已经被消灭了么?
事实上,肺结核不仅没有被消灭,它还是中国传染病发病率排行榜上的老二,中国每年新发肺结核90万人。
肺结核流行是世界共同的公共卫生难题。上个月,世卫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发布了《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报告显示,尽管结核病发病率在以每年2%的速度缓慢下降,但年,全球仍约有万例新发病例,万人致死。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南非等7国占据全球结核病负担的64%。
中国的肺结核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三,尽管已经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肺结核患者数量和致死患者数量,还是很多的。
沙巍,医院结核科主任,与肺结核打了20年交道。她所在的科室,每年门诊量达到16万人次,是上海市收治肺结核病人最多的科室,很多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她的科室也是许多重症结核患者和耐药结核患者的噩梦终结地。
沙巍医生开始从医的年代,肺结核的治疗方案已相当成熟,大多数肺结核可以被治愈。但是,耐药肺结核已经开始露出其狰狞面目,给肺结核的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中国人对肺结核有着特殊的记忆,鲁迅在作品《药》中,描述了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旧事,痨病就是肺结核。上世纪四十年代有效药物出现之前,肺结核是不治之症,中国有“人血馒头”,在欧洲,病人只好去法国南部晒太阳,这些带有安慰性质的治疗并没有多大用处,因此肺结核也被成为“白色瘟疫”,与鼠疫这种“黑色瘟疫”一样让人闻风丧胆。
沙巍主任介绍,年代,世界上第一个肺结核药物——链霉素出现挽救了不少结核病患者的生命,其后异烟肼和20年后的利福平相继研发,和吡嗪酰胺这四种药物联合使用形成了完整的治疗方案,使得90%的肺结核患者可以被治愈,使得大家一度认为肺结核已经被消灭了。但是,乐观了没多久,随着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逐渐增多,而且结核菌也偷偷地进化,出现了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的细菌,使得在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肺结核的复燃和耐药结核病的小范围暴发流行,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肺结核卷土重来。地球对面的中国,同样也迎来了肺结核的反弹和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尤其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和其他的流动人口,由于生活条件比较差,卫生环境差,他们成为肺结核病患病的重要群体。
现在,让沙巍这样专攻肺结核疾病的医生们最为头疼的,是耐多药肺结核和广泛耐药肺结核。年代后,再也没有新的肺结核有效药物被研发出来,一旦出现了对抗结核药物中的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结核病),或者在耐多药的基础上出现对注射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广泛耐药结核病)甚至对所有抗结核药物有抗药性,就会重现结核病无药可治的情形。这些患者不仅自己痊愈的可能较低,而且还有可能会把疾病和耐药菌传播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居住在城市中,很多人以为肺结核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年轻的城市白领和学生,是肺结核菌又一比较“青睐”的群体。沙巍解释说,年轻白领和学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肺结核,再加上长期生活在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在写字楼和学校都有可能发生肺结核的流行。
在许多国家,菌阳肺结核是一种被要求强制隔离的疾病。然而中国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对肺结核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少数家长还要让孩子坚持上学,甚至有让孩子隐姓埋名就诊,偷偷服药,不告知学校和老师。这样的话不仅孩子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和充足的营养,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例如结核菌扩散到脑子里形成脑膜炎,会造成终身残疾,而且学生肺结核不及时隔离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校内筛查,还会在学校造成了大规模的传播。湖南桃江中学生肺结核疫情中,最早的感染者可能出现在今年年初,然后班级里陆续出现感染者,但因为各种原因,疫情未能被及时发现和控制。“1个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如不治疗的话,1年可以传染10个人。”沙巍说。
沙巍介绍,上海疾控系统对肺结核控制有相对完善的网络,比如,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肺结核,医院必须登记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班级,并将信息上报疾控系统,根据《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版)》,疾控机构会对学校学生进行筛查和隔离,防止疫情的扩散。“肺结医院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年代,在“肺结核被控制”的乐观情绪中,肺结核这个医学学科也随之变成了冷门学科,病人少、收入低又有风险,愿意当肺结核科医生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护士宁愿辞职也不愿意被调到结核科”。沙巍从医学院毕业后,在国内肺结核领域权威、上一任主任肖和平教授的鼓励下,选择了结核病专业,如今已经是国内肺结核领域的中坚专家。“我还是很喜欢这个专业的,结核菌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细菌,比如,被结核菌感染的人其实是很多的,但只有10%发病。结核病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我们去探索。”
沙巍几乎每天都要与结核病患者打交道,肺结核患者大多会有自卑感,很怕受到歧视。同时,肺结核的治疗周期长,吃药要吃一大把,患者很难坚持。这个时候,医生的鼓励与支持就非常重要,每次门诊时,沙巍都要花不少时间鼓励病人。
在沙巍看来,中国的结核病防控还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能够掌握结核病诊断和规范治疗的医生太少,先进的医院也缺乏。随着《“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国家要求“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具备开展药敏试验、菌种鉴定和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能力。所有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具备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测能力。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有80%和70%的县(市、区)具备开展结核病分子生物学诊断的能力”,这些缺陷将得到彻底改善。沙巍医生经常放弃休息,到各地介绍上海在肺结核诊疗上的经验和规范,帮助结核病领域医生提升诊疗水平。
“对结核病也不必过于恐慌,绝大多数病人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关键是要早诊断和早治疗。”沙巍医生最后提醒,如果有咳嗽大于两周、痰中带血、长期38度以下低热、不明原因消瘦、夜间盗汗这些情况出现,需要进行结核病筛查,医院诊断和治疗。
转载请后台联系周刊君,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