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肺曲菌病 >> 疾病病因>> >> 禽曲霉菌病

禽曲霉菌病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17-7-20 21:35:50   点击数:
 

禽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呼吸道传染病,又名霉菌性肺炎。曲霉菌病临床以喘气、咳嗽为特征,病理变化是肺、气囊以及胸腹腔浆膜表面形成曲霉菌性结节或菌斑。

本病主要发生于雏禽,呈急性群发,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成年禽多为散发。本病在我国南方发生较多;北方多见于地面育雏的鸭群。

本病原致病力最强的是黄曲霉菌和烟曲霉菌,可能涉及到的还有土曲霉菌、灰绿曲霉菌、白曲霉、黑曲霉等。

流行特点传染源:病死鸭和被曲霉菌污染的垫草和饲料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以吸入携带曲霉菌孢子的空气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与被污染的孵化器传播。

易感动物:雏鸭最为易感,发病急,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成年鸭多为散发。

当饲养环境差、空气污浊、通风不良、湿度大、温度高、垫料或谷物霉变等因素存在的情况下可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

患病的鸭精神沉郁,羽毛无光泽,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水量增加,缩颈嗜眠,不喜行动,不愿游水,常蹲在一边不动。

患病的鸭鼻孔有浆液鼻涕,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头向上伸直,把口张开,用力吸气,并发出咯咯叫声和粗大喘鸣声。

患病的鸭流泪,下眼睑粘着闭合,眼结膜囊内有灰白色或黄色干酪状物阻塞,角膜混浊,逐渐失明。

患病的鸭粪便稀薄初带白色,其后很快变为铜绿色粪汁,双腿麻痹。

病情严重时,头、眼睑和上颈部明显水肿;口角、咽喉、口盖等处均附有较厚的灰白色或黄色伪膜状物,剥离后常见有出血烂斑。

慢性病例出现跛行,逐渐消瘦而死。

病理变化

鼻黏膜上覆盖有厚的污灰色坏死伪膜,或黄色伪膜将鼻道完全阻塞;伪膜剥离后鼻道黏膜呈弥漫性出血。

喉头、气管、口角等处附有较厚的灰白色或黄色伪膜状物,难剥离,剥离后常见有出血斑。

气囊、肺脏、胸膜腔浆膜、胃和肠管浆膜等处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颜色多样化如灰白色、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富有弹性,硬度呈软骨样,有一定得层次,中心呈干酪样坏死组织。

食道和膨大部常可见麸皮状膜附着于黏膜口,易剥离;腺胃黏膜常有出血烂斑,或与肌胃交界处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溃疡;小肠、直肠黏膜出血。

心外膜带有出血,严重者整个心外膜都呈暗红色出血。

肝脏肿大、质脆呈古铜色,有暗红色出血斑点;胆囊充盈;脾出血等。

方案治疗

1.硫酸铜:1:的溶液浓度作饮水用,连用3-5天。

2.碘制剂:0.5%-1%的碘化钾溶液饮水,连用3-5天。

3.制霉菌素:每只雏鸭用50-万IU,拌料喂服,日服2次,连用3天。

治疗时配合中药使用,标本兼治。

按处方鱼腥草g,蒲公英g,黄芩90g,桔梗90g,葶苈子90g,苦参90g,粉碎后,0.5%-1%比例拌料,连用5天。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㈡渶涓撲笟
璐甸槼鐧界櫆椋庝笓绉戝尰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jbby/6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