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牛传染病4
——副结核病
简介
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顽固性腹泻、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为特征。病原体
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paraenberculosis)。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经染色镜检本菌为红色,其它菌为蓝色)。本菌的分离培养较难。
流行病学
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随同粪便排出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和牧草,经消化道传播。犊牛吸吮病母牛乳汁经口感染,也可经子宫内感染胎儿。牛最易感,其中幼龄牛的易感性更高。另外,绵羊、山羊、骆驼、鹿、猪等均可感染发病。
症状
潜伏期为数月到2年以上。主要症状为持续性下痢,病初体温和食欲无明显变化,间断性腹泻,以后逐渐变为顽固性腹泻,有的呈喷射状,粪稀薄,恶臭,带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块。有时腹泻暂时停止,粪便也恢复常态,体重有所增加,然后再度腹泻,最终逐渐消瘦,因衰竭而死亡。感染牛群的死亡率每年高达10%左右。
绵羊和山羊的症状与牛相似。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在肠和肠系膜淋巴结。病变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肠壁增厚,比正常增厚3~30倍,呈硬而弯曲的皱褶。肠黏膜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皱褶突起处常呈充血状态。
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副结核病表现顽固性腹泻,消瘦,病变常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肠壁增厚,比正常增厚3~30倍,呈硬而弯曲的皱褶。2、病原学诊断:生前取粪便或死后采回肠末端与附近肠系膜淋巴结做成乳剂,离心后取沉淀物接种于改良小川氏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这种方法虽可靠,但耗时,约需7周。治疗
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采取对症治疗,如止泻、补液、补盐等只能减轻症状,一旦停药又复发。
防控
尚无有效的疫苗。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不要从疫区引进新牛,如必须引进时,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用变态反应进行检疫,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
曾发生过本病的牛群,每年实行4次检疫,如3次以上无阳性牛,可视为健康牛群。在检疫中发现有明显症状,同时粪便抗酸染色检查阳性的牛应及时扑杀处理。变态反应阳性牛应集中隔离,分批淘汰。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