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稻恶苗病、根结线虫病、稻曲病、稻瘟病在我区均有发生,个别丘块还相当严重,也曾经大面积发生,损失严重,水稻害虫的防治任务也迫在眉睫。
水稻的生长可以分为种子期,秧田期,分蘖期以及抽穗期,水稻生长的各个时期所遇到的疾病害虫侵害也大不相同。
种子期
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症状: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防治药物及方法:氰烯菌酯、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
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是由稻瘟病原菌引起的、发生在水稻的一种病害。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片、穗、节等,分别称为苗瘟、叶瘟、穗瘟和节瘟。
苗瘟症状:苗瘟因秧苗受害时期不同,分为苗瘟和苗叶瘟。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一般在三叶期以前发生,秧苗变褐枯死,三叶期以后发生的称为苗叶瘟,常发生于晚稻秧田和塑料薄膜育秧的田块,中国北方稻区苗叶瘟基本不发生,中国南方稻区,早、中晚稻秧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以晚稻秧田为重,发病症状与该田期叶瘟相同。
叶瘟症状:叶瘟指田期稻株叶片发病。一般在水稻分蘖盛期盛发,病菌侵染叶片初期产生水溃状褐点,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穗瘟症状:穗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亦有的在叶梢中尚未完全外露时即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病斑长可达3-4厘米。秘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与螟害极为相似,但在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和茎秆上无虫蛀痕迹,因而两者之间易于识别。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穗轴和枝梗上症状与穗颈相似,严重者分枝变白。此外,早、晚稻生育后期,穗颈、主轴和枝梗上常发生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的穗枯症状,极易与穗瘟相混淆,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色泽找,呈棕褐色。
节瘟症状:患节瘟水稻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有时病班可上下伸延到节间,也有的在节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班。多湿条件下,病节上产生一层青灰色衢,后期病节于缩凹陷,易折断倒伏。由于病组织干枯,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影响濮浆结实和谷粒的饱满。早期发生可造成白穗,发病严重时株茎秆上常有2-3个节受害。
防治药物及方法: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
白叶枯病:白叶枯病主要发生于叶片及叶鞘上。初起在叶缘产生半透明黄色小斑,以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中脉发展成波纹状的黄绿或灰绿色病斑;病部与健部分界线明显;数日后病斑转为灰白色,并向内卷曲,远望一片枯槁色,故称白叶枯病。
危害症状:在空气潮湿时,病叶上的新鲜病斑上,有时甚至在未表现病斑的叶缘上分泌出湿浊状的水珠或蜜黄色菌胶,干涸后结成硬粒,容易脱落。在籼稻上的白叶枯病斑多半呈黄色或黄绿色,在粳稻上则为灰绿至灰白色。在感病品种上,初起病斑呈开水烫过的灰绿色,很快向下发展为长条状黄白色,在我国南方稻区一些高感品种上发生凋萎型白叶枯病,主要发生在秧苗生长后期或本田移植后1~4星期内,主要特征为“失水、青枯、卷曲、凋萎”,形似螟害枯心。诊断方法,将枯心株拔起,切断茎基部,用手挤压,如切口处溢出涕状黄白色菌脓,即为本病。如为螟害枯心,可见有虫蛀眼。
发病特点:白叶枯病菌主要在稻种、稻草和稻桩上越冬,据江苏研究,重病田稻桩附近土壤中的细菌也可越年传病。播种病谷,病菌可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病稻草和稻桩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就渗入水流中,秧苗接触带菌水,病菌从水孔、伤口侵入稻体。用病稻草催芽,覆盖秧苗、扎秧把等有利病害传播。早、中稻秧田期由于温度低,菌量较少,一般看不到症状,直到孕穗前后才暴发出来。病斑上的溢脓,可借风、雨、露水和叶片接触等进行再侵染。
防治药物及方法: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
专业性知识转载于专业网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