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常见疾病
一、口腔单纯性疱疹
1.口腔单纯性疱疹分为: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前者最常见)。
2.口腔单纯性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
3.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表现
v发病年龄:6岁以下儿童较常见,尤其是6个月-2岁更多。
v前驱期:有接触史,潜伏期为4-7天,后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流涎、拒食、烦躁不安等。
v水疱期:1-2日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出现成簇小水疱,疱壁较薄,不久溃破成溃疡。
v糜烂期:成簇小水疱溃破后引起大面积糜烂,并可造成继发感染,形成假膜及结痂。
v愈合期:糜烂面逐渐缩小、愈合,整个病程约7-10天。
4.复发性疱疹性口炎多发生在:口唇附近,成人多见。
5.口腔单纯性疱疹治疗:①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干扰素,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②免疫调节剂③局部用药④物理疗法⑤对症和支持疗法⑥中医药治疗
二、口腔念珠菌病
1、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病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口腔真菌病。
2、病因:白色念珠菌感染,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造成菌群失调和免疫功能低下。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病变部位分为:念珠菌性口炎,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
(一)念珠菌口炎
1)急性假膜型:(重点掌握其临床表现),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v发于任何年龄,以新生婴儿多见,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
v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
v黏膜充血,出现散在的白色小斑点,状如凝乳,逐渐增大,相互融合为白色丝绒状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鲜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
v涂片可见典型念珠菌菌丝。
2)急性红斑型:又称抗生素口炎,属于萎缩型,多见于成人,主要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
3)慢性红斑型:又称为义齿性口炎,多见于戴义齿的老人,义齿基托承托区黏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界限弥散的红斑。
4)慢性肥厚型:又称为念珠菌白斑,属增殖型口炎,常对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属癌前病变。
原则: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全身治疗。
(一)治疗方法:①局部治疗:(1)2%-4%碳酸氢钠溶液含漱或清洗局部。(2)洗必泰。(3)龙胆紫水溶液。(4)氯己定含漱液。(5)西地碘片(华素片)。
(二)抗真菌药物治疗:⑴制霉菌素⑵咪康唑⑶克霉素⑷酮康唑
(三)免疫治疗:转移因子、胸腺肽、脂多糖
(四)手术治疗
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1.发病率为口腔黏膜病的首位,好发于口腔黏膜角化较差的区域。
2.特征:孤立、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具有周期性,复发性及自限性一般为7~14日可愈合。
临床一般分为轻型,重型和疱疹样溃疡。
1)轻型阿弗他溃疡:最常见,特点:a.溃疡数目1~5个,b.直径为2~4mm,圆形或椭圆形,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发作时溃疡有“红,黄,凹,痛”特点,即溃疡中央凹陷,基底软,外周约1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灼痛感明显,一般分为发作期,愈合期,间歇期.c.病程持续1~2周,具有自限性,复发性,痊愈后不留瘢痕。
2)重型阿弗他溃疡:又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腺周口疮。特点:a.常单个发生,大而深。b.直径可达10~30mm,深及黏膜下甚至肌层,周边红肿隆起,基底较硬,界清,多位于口腔的后部。c.病程月余或数月,愈后留有瘢痕或组织缺损。
3)疱疹样阿弗他溃疡:a.溃疡小,b.直径小于2mm,数目多可达数十个,散在分布于黏膜的任何部位,疼痛较重,c.病程2周以上,愈后不留瘢痕。
(一)局部治疗: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包括:1)消炎类药物2)止痛类药物:1%的利多卡因3)腐蚀性药物:10%硝酸银4)、局部封闭:曲安奈德或醋酸泼尼松龙混悬液加等量2%的利多卡因溃疡下局部浸润.5)理疗:激光,减少渗出促进愈合。
(二)全身治疗:1)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片,地塞米松。2)细胞毒类药物:环磷酰胺,甲氨蝶呤。3)免疫增强剂:转移因子,免疫球蛋白。4)中药及其它。
四、口腔白斑病定义:口腔粘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它属于癌前病变。病因:长期外来刺激:吸烟等,以及念珠菌感染有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