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oralc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性口炎是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口腔念珠菌病分型尚不统一,可按病损特征及病变部位等分型,目前普遍采用Lehner()提出的分型标准,即将口腔念珠菌病分为假膜型、萎缩型、增殖型念珠菌病及和念珠菌感染有关的疾病如正中菱形舌炎念珠菌唇炎等。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又叫鹅口疮或雪口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新生儿鹅口疮多在出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
1.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
2.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
3.口腔黏膜充血,表面可见白色乳凝状或淡黄色的假膜,用力可将假膜擦去,下方为充血的基底。好发于唇、舌、颊、腭黏膜处。
4.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通常取病损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孢子,就可认为是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
1.较轻的小婴儿可用2%~4%碳酸氢钠溶液擦洗口腔。较重的患儿可用10万单位制霉素甘油液[非]涂搽。
2.成人患者可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真菌治疗。用药要连续两周,但应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可认为治愈。可以口服氟康唑:首次mg,以后mg,一日1次,连服14天。不良反应:恶心、皮疹,停药后消失。局部应用药物:局部口含化制霉素,50万单位,一日3次;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将碳酸氢钠配制成2%~4%溶液局部含漱,一日3次。
3.唇部及口角部位的病损还可局部涂布2%咪康唑软膏,一日3次。
1.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注意防止因喂养而引起的交叉感染。成人患者要尽量去除病因,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2.幼儿还可局部涂0.1%甲紫[非]进行治疗。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时发生。
1.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菌药物和激素史。
2.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广泛的红色斑片。
3.疼痛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4.涂片检查可见念珠菌菌丝或培养证实念珠菌感染。
1.全身抗真菌治疗
用药要连续两周,但应连续3次真菌检查阴性方可认为治愈。可以口服氟康唑:首次mg,以后mg,一日1次,连服14天。
2.局部应用药物
局部口含化制霉素,50万单位,一日3次;将碳酸氢钠配制成2%~4%溶液局部含漱,一日3次。
应当停止使用诱发本病的药物。
三、慢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
慢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又称义齿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的上腭和牙龈黏膜,常伴有口角炎。
1.好发于戴上颌义齿的患者,也可发生于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
2.慢性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
3.可有轻度口干和烧灼感。
4.义齿承托区黏膜广泛发红。
5.义齿组织面涂片检查可见念珠菌菌丝或培养法证实念珠菌感染。
1.局部抗真菌治疗为主局部口含化制霉素,50万单位,一日3次;将碳酸氢钠配制成2%~4%溶液局部含漱,一日3次。
2.睡觉前将义齿取下,浸泡在2%~4%碳酸氢钠溶液中。
1.长期佩戴义齿的患者应注意义齿的清洁,养成睡觉前将义齿摘下,进食后将义齿清洁干净的良好习惯。
2.去除局部创伤因素,义齿固位不好引起创伤的应重衬或重新修复。
四、慢性增殖型念珠菌口炎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常发生于吸烟或口腔卫生差的患者。有些患者发病与全身疾病有关,如血清铁低下,内分泌失调等。
1.口角内侧三角区,红色与白色颗粒状增生或白色斑块。
2.病损区涂片检查可见菌丝孢子。
3.病损区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上皮不全角化,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侵入。
1.局部抗真菌治疗为主局部口含化制霉素,50万单位,一日3次;将碳酸氢钠配制成2%~4%溶液局部含漱,一日3次。
2.一般病损在抗真菌治疗后,充血及溃疡消失,黏膜恢复正常或留下白色斑块。
1.吸烟的患者应戒烟。
2.调整全身情况,如缺铁者应补充铁。内科配合治疗全身疾病,增强免疫功能。
3.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如果没有条件进行病理学检查应及时转诊。
4.表面出现颗粒增生的病损及组织学检查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病损,抗真菌治疗后需要手术切除。
赞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