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生谈哮喘,虽然略显不当。但是医学本身是无专业界限的,而且临床中尤其是一些哮喘病人,手术之后应激引起的哮喘的持续状态,有时候叫人感觉可怕!所以,作为外科医生,我们首先得在呼吸内科到来之前掌握这种疾病的整体抢救步骤,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同时,艺不压人,多学一点,没什么坏处!
一、定义
重症哮喘(哮喘持续状态):传统上将哮喘重度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经积极治疗仍不缓解称为哮喘持续状态。目前多认为应根据血气分析加以判断,如PaO2<8.0kPa(60mmHg),同时PaCO2>6.7kPa(50mmHg),即使重度发作仅数十分钟或数小时亦属哮喘持续状态,更确切应称为“危重哮喘”。
二、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情严重度的分级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危重
气短
步行、上楼时
稍事活动
休息时
体位
可平卧
喜坐位
端坐呼吸
讲话方式
连续成句
常有中断
单字
不能讲话
精神状态
可有焦虑/尚安静
时有焦虑或烦躁
常有焦虑、烦躁
嗜睡、意识障碍
出汗
无
有
大汗淋漓
呼吸频率
轻度增加
增加
常>30次/分钟
辅助呼吸肌活动及三凹征
常无
可有
常有
胸腹矛盾运动
哮鸣音
散在,呼吸末期
响亮、弥漫
响亮、弥漫
减弱、乃至无
脉率(次/分)
<次/分钟
~次/分钟
>次/分钟
>次/分钟或脉率变慢或不规则
奇脉(收缩压下降)
无(10mmHg)
可有(10~25mmHg)
常有(>25mmHg)
无
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后PEF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
>80%
60%~80%
<60%或L/min或作用时间<2小时
PaO2(吸空气)
正常
60~80mmHg
<60mmHg
PaCO2
<45mmHg
≤45mmHg
>45mmHg
SaO2(吸空气)
>95%
91%~95%
≤90%
pH
-
-
降低
降低
注: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三、鉴别诊断
应除外其他各种可能引起气喘或呼吸困难的疾病,方可作出哮喘的诊断(表-其他可能引起气喘的疾病)
表-其他可能引起气喘的疾病
较常见病
较少见病
急性细支气管炎(感染因素,化学因素)
肿块阻塞气道
异物吸入
外压:中央型胸内肿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胸腺瘤
支气管狭窄
气道内:原发性肺癌、转移性乳腺癌
慢性支气管炎
类癌综合征
心力衰竭
支气管内结节
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肺栓塞
囊性纤维化(CF)
全身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一)心源性哮喘常见于左心心力衰竭。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常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可闻广泛的水泡音和哮鸣音。左心界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奔马律。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增大,肺瘀血征。若一时难以鉴别,可注射氨茶碱缓解症状后作进一步检查。此时,忌用肾上腺素和吗啡,以免造成危险。
(二)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多见于老年人,伴有慢性咳嗽、咳痰史,喘息常年存在,有加重期。有肺气肿体征,两肺常可闻及水泡音。部分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无法鉴别,有人主张称之为“哮喘性慢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肺癌中央型肺癌导致支气管狭窄或伴有感染时类癌综合征,可出现哮鸣音或哮喘样呼吸困难、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但肺癌的呼吸困难及喘鸣症状进行性加重,常无诱因,咳嗽可有血痰,痰中可找到癌细胞,胸部X线摄片、CT、MRI检查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有时气道内的良性肿瘤也需与本病鉴别。
(四)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这类疾病包括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浸润、外源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和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llergicbronchial-pulmonaryaspergillosisABPA)等。致病原因为寄生虫、原虫、花粉、真菌、化学药品、职业粉尘等,大多有接触史,症状较轻,病人常有发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多发性、此起彼伏的淡薄斑片浸润影,可自行消失或再发肺组织活检有助于诊断。
四、治疗
1.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抑制气道炎症反应
(1)糖皮质激素以短效琥珀酰氢化可的松为主。首次负荷量给予2~4mg/kg静脉推注,随后视病情每2~4小时以同样剂量静推,或以~mg加入ml补液中静滴。每天总量为~mg,最高可达0~1mg。但需同时给予甲氰咪呱等H2受体拮抗剂,以防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用量为0.8~1.2g/d。应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地塞米松。氢化考的松可用于静滴,但不宜静推,因其内含酒精成分可致病人过敏。
也常用甲基强的松龙每次40~mg静脉注射,在6~8h后可重复注射。
(2)支气管扩张剂氨茶碱首剂4~6mg/kg缓慢静推,继而每小时1mg/kg静滴维持。重症发作时MDI(计量吸入器)很难使气雾型β2激动剂进入支气管,应以雾化吸入或静脉用药为主,但作用常较氨茶碱差。
(3)抗胆碱药物吸入型抗胆碱药物(异丙托溴铵,ipratropiumbromide),可阻断节后神经元传出的迷走神经通路,降低气道内的迷走神经张力而扩张支气管,也可阻断吸入性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射性支气管收缩。该药吸入治疗虽起效较慢,但作用较持久,长期给药尚未发现耐药性,如与吸入型β2激动剂合用,则可提高其临床效果。常用量为每次吸入20~80ug,每日3~4次。
(4)沙丁胺醇(舒喘灵)雾化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
1)雾化吸入:浓度为0.5%(W/V,5mg/ml)的沙丁胺醇溶液1ml,用适量生理盐水稀释后雾化吸入。以后可根据病情在2~6h后重复用药。
2)皮下或肌肉注射沙丁胺醇:ug/次(每次8ug/kg体重),4~6h可重复注射。
3)静脉注射沙丁胺醇ug/次(4ug/kg,体重/次),注射速度宜慢(约10min左右),必要时重复用药。
2.维持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补液量应在~ml/h(每天2~3ml)以纠正脱水。以呼吸性酸中毒(pH7.2)为主者应主要以机械通气降低PaCO2,只在不具备机械通气条件时试用小剂量碳酸氢钠。
3.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4.氧疗和机械通气
(1)机械通气指征①严重意识障碍,瞻妄、嗜睡、昏迷;②PaCO2迅速上升,每小时>0.67kPa(5mmHg)且最高值>6.7kPa(50mmHg),出现呼吸性酸中毒;③严重低氧血症,PaO2<8.0kPa,pH<7.2,代谢性酸中毒不断加重;④心动过速≥次/分或有血压下降。
(2)机械通气的方法
1)控制性低通气量通气重症哮喘发作时气体呼出困难,肺过度充气。机械通气时进入的气流可进一步陷闭肺内,使肺泡内压增加产生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所以吸入的通气量部分消耗在动态死腔中。故传统上单纯增加通气量并不易改善CO2排除,反而造成气道压显著升高。控制性低通气量呼吸将每分通气量控制在最小范围,潮气量要小,频率要降低以保证有足够的呼出时间。一般可将潮气量降低到常规预计值(10~15ml/kg)的1/2~2/3,使气道内压能低于4.9kPa(50cmH2O),通气量达到使PaCO2略有下降即可,而PaO2可提高氧浓度加以控制。以此呼吸方式维持数小时到数天直至气道阻塞缓解,再增大通气量降低PaCO2至正常。该通气方法安全、有效、简单。
2)呼气末正压(PEEP)和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PEEP和CPAP均保持呼气末气道内正压,可减轻吸气肌的负荷作功;降低近端气道与肺泡压力差,对抗PEEPi;扩张气道,降低吸气阻力,减轻气体陷闭,使气体均匀分布,改善V/Q失调。呼气末正压一般不宜>1.33kPa(10cmH2O),以0.67~1.07kPa(5~8cmH2O)较合适。气道末正压调节有两种:①临床调节方法:PEEP逐步上调到某一值,哮鸣音明显减少,紫绀缓解、呼吸频率减慢,说明此PEEP水平起到了对支气管的机械扩张作用,称转折点PEEP;②根据PEEPi水平调节,可通过呼吸动力监测仪(或气道内压力表)测出PEEPi,一般将PEEP调至相等或稍低于PEEPi的水平。
3)反比通气(IRV)是一种吸气时间长,呼气时间短,使呼气后部分气体潴留肺内产生自发PEEP效应。一般只有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通气模式能进行IRV,以压力控制通气模式较易调节且较安全。可通过逐渐延长吸气时间或降低吸气流速,使吸/呼比为1:1~4:1。
PEEP(CPAP)或IRV易引起循环障碍,故应在熟悉呼吸机操作和病人病理生理变化前提下使用。哮喘病人机械通气时常需使用镇静剂消除自发呼吸以达到控制目的。如安定10~20mg,吗啡50mg静推。同时应加强气道湿化,必要时可在镇静剂配合下行支气管灌洗以消除痰栓。
五、哮喘缓解期治疗
1.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定期监测PEF(呼气峰值流速)变异率。
2.免疫疗法对无法避免的过敏原,可考虑采用脱敏疗法。对经常由上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哮喘可使用细菌菌苗,其它制剂尚有卡介苗,核酸酪素,胎盘脂多糖等。
3.药物防治
(1)糖皮质激素以BDP(丙酸培氯松)和BUD(布地奈德)吸入治疗为主。
(2)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起到预防哮喘发病作用,对外源性哮喘效果较好。该药起效慢,宜在发病季节前2~4周开始用药,3~4喷/日或胶囊吸入20mg/次,3~4次/日。
(3)酮替芬是一种新型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常用于各型哮喘的预防,对外源性哮喘尤为有效,1~2mg/d,Bid或每晚一次,有头晕、嗜睡、恶心等副作用,孕妇慎用其他同类药包括息斯敏、曲尼斯特等。
(4)中药穴位贴敷。
赞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