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重点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黏膜感染性疾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16-12-3 20:34:36   点击数:
 

上一期给大家讲解的是:第八单元牙周健康与修复治疗的关系

欢迎各位朋友留言给我更好的建议哦

8月29日

第五章口腔黏膜病学

第1单元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重点提示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要,属考试的重点之一,需重点掌握单纯疱疹和疱疹性口炎的区别、单纯疱疹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球菌性口炎掌握病因,另外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和治疗是重点。总体来说,熟记每种病症病因及临床表现特点是必须要做到的。

考点串讲

一、口腔单纯疱疹

1.病因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

2.临床表现

(1)原发性疱疹性口炎

①特点:6岁以下儿童多见,6个月至2岁为多。

②病程

前驱期(潜伏期4~7d):发热乏力,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患儿啼哭拒食,1~2d口腔黏膜广泛水肿。

水疱期:成簇的水疱,邻近乳磨牙和上腭部位明显,壁薄,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

糜烂期:大面积糜烂,继发感染形成黄色假膜。

愈合期:缩小愈合,病程7~10d。血清中病毒抗体14~21d最高。

(2)复发性疱疹性口炎

①特点:成年人多见,30%~50%原发病例可复发;复发部位在口唇。邻近原发部位。

②病程:前驱阶段(疲乏不适,区域灼痛、痒);水疱阶段(10h内出现,持续到24h);糜烂结痂(病程10d,间隔数月)。

3.诊断及鉴别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诊断(形态学诊断、免疫学检查、病毒分离、基因诊断)可确诊。

(2)鉴别诊断。

①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样口疮鉴别见表5-1。

表5-1急性疱疹性龈口炎与疱疹样口疮鉴别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疱疹样口疮

发病年龄

婴幼儿

成年人

发作情况

急性发作、全身反应重

反复发作、全身反应轻

病损特点

1.成簇小水疱,疱破后大片表浅溃疡

2.损害遍及口腔黏膜各处

3.可伴皮肤损害

1.散在小溃疡,无发疱期

2.损害仅口腔无角化黏膜

3.无皮肤损害

②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水疱较大,沿三叉神经分支排列,不超过中线,愈后不复发。

③手足口病:柯萨奇A16病毒引起,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均出现水疱斑疹。

④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4病毒引起,病损只在口腔后面(软腭、腭垂、扁桃体)。

⑤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广泛糜烂(弥散性龈炎少见);皮肤见靶形或虹膜状红斑。

4.治疗

(1)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干扰素、免疫球蛋白)。

(2)免疫调节剂(复发严重、频繁者)。

(3)局部用药(0.1%~0.2%氯己定含漱液、含片、散剂)。注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全身应用会导致病毒感染扩散。

(4)物理疗法。

(5)对症和支持疗法。

(6)中医中药治疗。

二、带状疱疹

1.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临床表现老年人、夏秋季发病率高。儿童较少见,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30%)。病毒可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复发带状疱疹。发病前阶段常低热、乏力,发疹部位疼痛、烧灼感。疹起皮肤为红斑,数小时变水疱,融合为大疱,数日后吸收呈痂壳,1~2周脱痂,不留瘢痕。损害不过中线,老年人一般病程4~6周。

Ramsay-Hunt综合征:水痘-带状病毒侵入膝状神经节炎可出现鼓膜疱疹,表现为耳痛、面瘫、愈后听力障碍。

疹后神经痛:老年人多见,疼痛可能持续半年以上。

3.诊断及鉴别诊断单侧性皮肤-黏膜疱疹,沿神经分布,剧烈疼痛。与单纯疱疹、疱疹性咽峡炎鉴别。

4.治疗

(1)抗病毒治疗。

(2)免疫调节药物:转移因子、西咪替丁、正常人免疫球蛋白、胸腺肽肠溶片。

(3)抗菌、消炎、镇痛治疗。

(4)局部治疗:2%~2.5%四环素液、0.1%~0.25%氯己定含漱,西瓜霜局部涂抹。

(5)中医中药治疗。

(6)物理疗法。

三、手足口病

1.病因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及艾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

2.临床表现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也可出现类似皮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

3.诊断与鉴别诊断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病毒、血清IgM抗体检测阳性、血清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4倍以上增高4种情况之一即可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确诊。应与荨麻疹、水痘、风疹、幼儿急疹等鉴别。

4.治疗①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②适当休息,饮食清淡;③对症治疗;④抗病毒药物、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⑤并发症严重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5.预防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

四、球菌性口炎

1.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2.临床表现口腔黏膜充血,局部糜烂或溃疡;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褐色假膜,又称假膜性口炎,擦去假膜见溢血糜烂面;患者唾液增多,疼痛明显,有炎性口臭。区域淋巴结肿大压痛。可伴全身症状。

3.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必要时可以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以确定病原菌。

4.治疗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②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③清热解毒中药;④局部用药。

五、口腔念珠菌病

1.病因白色念珠菌(条件性致病菌)。

2.临床表现

(1)念珠菌性口炎

①急性假膜型(雪口病):出生2~8d新生儿常见(占4%),好发颊、舌、软腭和唇。初为散在色白如雪小斑点,不久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

②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多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成年人,又称抗生素性口炎。口腔黏膜充血糜烂、舌背乳头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自觉口干,味觉异常,疼痛及烧灼感。

③慢性肥厚型(增殖型):菌丝深入黏膜内部,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表层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脱落。注意:有4%的恶变率。

④慢性红斑型(义齿性):多为女性患者,常见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2)念珠菌性唇炎:多发于高龄患者,多发于下唇。Gansen分为糜烂型和颗粒型两类。

(3)念珠菌性口角炎:两侧罹患(区别于维生素B2缺乏症或细菌性口角炎的一侧口角发病),口角区皮肤黏膜发生皲裂,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即湿性糜烂。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病变范围涉及口腔黏膜、皮肤及甲床。Wells分类分为:早发型、弥散型、内分泌型和迟发型四类。

(5)艾滋病相关性白色念珠菌病(见本章第7单元)。

3.病理增厚的不全角化上皮,白色念珠菌侵入形成上皮斑,基底处有大量炎细胞聚集形成微脓肿,固有层慢性炎细胞浸润。

4.诊断及鉴别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最主要是实验室检查证实有病原菌,主要有涂片法、培养法、免疫法、活检法和基因诊断。

(2)鉴别诊断:①球菌性口炎:假膜易被擦去,遗留糜烂面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②过角化白色病变(白斑、扁平苔藓):多为慢性病程,白色损害不能擦去。

5.治疗 局部治疗为主,伴全身治疗。

(1)局部药物治疗:①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②1/(0.05%)甲紫(龙胆紫)水溶液;③氯己定(洗必泰)0.2%溶液或1%凝胶局部涂搽;④制霉菌素;⑤咪康唑;⑥西地碘。

(2)全身抗真菌治疗:酮康唑,成人一次口服mg,2~4周为1个疗程。肝病史患者慎用,不宜超过7~10d。

(3)增强机体免疫力:胸腺肽、转移因子。

(4)手术治疗(针对癌前损害)。

6.预防

(1)避免产房交叉感染。

(2)温开水擦拭洗婴儿口腔,哺乳用具煮沸消毒。

(3)儿童冬季防护口唇干裂,改正舔唇吮舌不良习惯。

(4)重视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病人,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者。

下一期给大家讲解的是:第2单元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大家敬请期待,感谢朋友们的







































北京市中医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好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hbyx/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