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疾病席卷全世界一场灾害肆虐数千年难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5/2/24 13:38:38   点击数:
         

各位动物爱好者们,我们又见面啦。

话说,谈论动物本该是件轻松的事儿,得承认,大部分时候,动物基本上算是爱心与童真的代名词了。要不然,赵忠祥老师两档节目——《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也不会如此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当然在很多动物保护者眼里,这个话题有时难免沉重,在很多科学家眼中,同样如此。

比如,持续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对“人畜共患病”的反思;铺天盖地横扫亚非数国的昆虫,让人不得不检讨,自然环境平衡一再被打破的弊端;而一峰不离不弃归家的骆驼,让人看到动物直通人性触及灵魂的一面。

凡此种种,让人类不得不放下固有的傲慢与偏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至少,要心存一丝敬畏吧。

致命的疾病,都是动物惹的祸?

翻开历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人畜共患病”——这种源自动物、跨物种传染给人类的传染病,几乎称得上是与人类发展如影随形了。

近日一则报道如此描述道:

上世纪,太平洋某小岛,山火蔓延。土地被烧焦,雨林里的动物纷纷逃命。

山火产生的烟雾像一张厚棉被盖在这片土地上,阳光无法穿透,没有降雨,树叶渐黄,花果不长。雨林中的果蝠难以饱腹,只得迁移寻找新的栖息地。

一群果蝠飞到了另外有人居住的岛,热带果园里香甜的水果成了它们的食物。果子上留下了果蝠的唾液,有些残渣掉落在附近的猪圈里。

猪将地上的果实残渣舔舐干净,不久,一些猪出现了抽搐或急性高烧的症状,之后,养猪场的工人也开始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等症状。

许多农场工人都得了奇怪的病。许多工人连续发烧,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

重症患者开始入院治疗,最初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然后出现有人死亡。一年后,怪病再次在猪场工人中出现,半年时间有人被确诊感染,其中人死亡,死亡率高达40%。?

又过了一年,科研人员最终分离并识别出了引发疾病的病毒,源自果蝠,并将该病毒命名为:尼帕病毒。

以上,有没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读完这段文字,难怪有网友惊呼:这集我看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电影就这么演的呀。从美国好莱坞的《极度恐慌》到日本的《感染列岛》,谁能想到电影中的种种情节,竟然如此雷同在现实中反复出现?

相似的还有,致死率极高、传染性极强的埃博拉病毒。

同样源自果蝠,套路基本相似——人类过度砍伐森林,无树可倒挂的蝙蝠向人类聚居地转移,“化身”疫情源头。

据统计,去年全球平均每分钟就失去平方米的热带森林,面积相当于10个足球场。地球上80%的物种生活在森林里,森林的急剧减少迫使野生生物进入人类生活圈。而且,人畜共患病并不只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农业区。

不知道蝙蝠会否感到无辜:因为它们与病毒已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好多年。可随着栖息地被破坏,一切在悄然改变。

还有莱姆病——

一种因欧美流行偶像而出现在媒体镜头下的流行病,也是人畜共患病,你们的爱豆,贾斯汀·比伯与艾薇儿都得过。

它源自一种名叫布氏疏螺旋体的细菌。美国心理分析学家阿诺·卡伦在《细菌的传记》中写到,布氏疏螺旋体生活在地球很多地方,有着比人类更悠久的家世渊源。最早生活在老鼠身上,然后是扁蚤,再后来是鹿,最后才到了人类身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因为人类对鹿群生活环境的先破坏后保护,才引来了这种细菌对人类身体的攻击。

美国疾控中心年发布报告称:美国东北部郊区扩张,导致宿主动物与人的接触增多,莱姆病发病率增高。

今天,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它源起何处?蝙蝠似乎脱不了干系。早有研究表明,它最早来自于动物。

过去20年,人畜共患疾病的暴发愈发频繁,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新冠肺炎不是第一次源自动物的病毒偷袭,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历史和科学也一再证明,人类,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无法高高在上或独善其身,只有和自然环境、和其它生物形成良好的联结与互动,才可能拥有真正可持续的“一体健康”。

这些病毒只是一个又一个证据。让我们重新认识动物,并感受对生命的敬畏。

肆虐千年的蝗虫,何时不再卷土重来?

“一只携带致命病毒的野生小鼠从城市废墟或被夷为平地的森林窜出来”的情景,只存在于生化电影里,并没有在现实中发生。

而有些动物并不因携带病菌也同样令人生畏。比如可谓“全球第一害虫”的蝗虫。

种类过万,全球遍布,蝗虫在昆虫界甚至动物界的地位难以撼动。

一场场突如其来的蝗灾,让许多本不富裕、正遭受疫情的国家雪上加霜。

半年来,从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伊朗、也门,到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再到南美的巴西、巴拉圭、阿根廷,它们铺天盖地,席卷大半个地球。最具破坏性的沙漠蝗,生活区域覆盖30多个国家,一旦暴发能快速影响地球20%土地。

据科学家们估计,目前非洲地区的蝗虫灾害已经达到了亿只。蝗虫的生长周期非常短暂,在20天之内会大规模的繁殖,甚至达到上万亿只。成年蝗虫每天可以飞行公里,并吃掉相当于自己体重2克的新鲜植物。

过去我们常认为,蝗虫喜热,太冷的地方活不了。而近年来,连以往较少影响的欧洲也发生了蝗灾。年西班牙就曾遭遇蝗灾,据称这些蝗虫长达10厘米以上,拇指一般粗,连电线都啃食。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发生变异了。去年的意大利撒丁岛也同样遭遇蝗灾。

没有哪国能独善其身。据报道,这段时间也有大批蝗虫从老挝迁飞入境我国云南,半个月受灾面积就超过10万亩。足见威力之大。连农业农村部都派出工作组前去指导防控。

其实,在老祖宗那会儿,蝗虫已横行数千年。

蝗灾是与旱灾水灾并称三大灾之一。甚至有数据统计指出,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多年里,平均3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蝗灾。

说到灭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多灭蝗的经验可供借鉴。这当然得从古人对蝗虫的认知开始。中国历来有鱼虾化蝗,战争致蝗等说法,既有传统象形之说,也暗含隐喻之意。

蝗虫还一度被古人神话,“蝗神”体现的是未知的敬畏,企图用祭拜的方式赶走蝗虫,显然是一厢情愿的。古代一没有直升机,二没有农药,“用火烧”一度成了最实用有效的方法。但恐怕也难免殃及池鱼。

有人若是发条“如何抵御和消灭蝗灾,在线等,挺急的”朋友圈,以下评论或将率先被“点亮”:

印度:燃放鞭炮、敲打锅碗瓢盆等方式制造高分贝音量,也可在室外通过音响或广播系统播放音量较高的音乐。

尼泊尔:从厨房拿出锅碗瓢盆,敲敲打打,以驱赶蝗虫。还有焚烧秸秆,把蝗虫引入烟雾圈,然后拉网捕捉。

xx林业局:无人机喷洒无公害高效低毒仿生制剂。

古代某地:早收庄稼,饿它们。或者种一些麻类、豆类等它们不喜欢的作物。

xx农科院:派出“鸡鸭军团”吃掉它们。

……

最实用的,莫过于宋朝的“以蝗易粟法”,明码标价捉到多少蝗虫可换取不等的钱财或者粮食,此举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灭蝗的积极性,既环保又简单实用,在田野间奔走追逐蝗虫,还能锻炼身体,可谓一举多得。

不由得想起近日报道的新闻“为消灭入侵物种,大理每公斤40元收购福寿螺卵”,两者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种种灭蝗之策,毕竟治标不治本。老话说,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可能是过去人们发现它们怕冷,熬不过冬天。

而现在蝗虫越来越多,究其深层次原因,与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密不可分。科学界普遍认为,气候变暖、长时间降水都为蝗虫繁殖带来有利条件。

古人曾说蝗虫一生能繁殖九十九子,蝗虫一度是生殖力强盛的象征,古人还写诗颂之。而今天它仍是“过境蝗虫、人人喊打”。

蝗虫又有什么好值得同情的呢?

只是它一次次忽然地出现,一再提醒人类,谁是这个自然界真正的主宰。自然生态平衡与法则一经打破,受害的仍是你们自己。

归家的骆驼:直达人性深处

大自然自有其法则,每天都上演弱肉强食的戏码,毫无人性可言——

我们常常这样固执地以为。

可近日,内蒙古一峰骆驼的故事,感动了整个乌拉特草原。

据媒体报道,一只年迈的骆驼被原主人从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获各琦苏木卖到了该旗的乌盖苏木。因水土不服、思念家乡,这峰骆驼独自踏上了回家的路。

它独自越过围栏、穿过高速公路,走了百余公里。尽管身上伤痕累累,却始终向着家的方向前行。

途经一户牧民家附近时,善良淳朴的牧民还为它提供了粮草,清理了伤口,将它暂时养在自家的驼群中。不久,发现丢失骆驼的买主听到消息后赶往当地,将骆驼拉了回去。

在这百公里的“回家”途中,不少路人为这只孤独而又伤痕累累的骆驼拍下了照片,这些照片也被原主人一家看到了,他们看到自家骆驼独自回家且伤痕累累,心疼不已,于是他们联系买主决定从他手中换回了这只年迈的骆驼。“目前,骆驼已经回家,我要把它奉养在家乡,直到它老去。”

牲畜尚且如此,何况人乎。

好吧,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期,就让这个故事,给我们留点温暖的余味,犹如骆驼嘴边的粮草一般再慢慢咀嚼。

(资料来源:环球网、中新网、上观新闻)

    

栏目主编:刘璐

    

本文作者:上官河

    

文字编辑:吴宏浩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hbyx/14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