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神经成立一个多月了,很多事情慢慢走上正轨。每周五个工作日都有雷打不动的早餐病例学习,每天3个短小精悍的小case,每天掌握3个知识点。
每个群的群主轮流提供早餐病例,感谢各位群主及老师们的辛苦付出,也感谢参与讨论的众多群友。大家思想的碰撞,产生了无数的智慧火花,常在群里逛逛,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上周的病例总结如下。
本次病例整理:赵伟,赵莲花(医院)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分享病例1
男,41岁。主诉:右侧偏身麻木1周。查体:BP/80mmhg,神清,对答切题,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4级。
答案:肺癌脑转移(病例提供者:黄波涛老师)
病例2
男,55岁;主诉:头晕半个月。既往右肺上叶支气管扩张,肺结核。
答案:肺腺癌脑转移瘤(病例提供者:黄波涛老师)
本周晨读病例出现了好几例脑实质转移瘤,有的老师将转移瘤误判为胶质瘤。脑实质转移瘤常见的部位在动脉的交界区域或者是灰白质交界区,80%发生于半球,15%发生于小脑,3%发生在基底节,1%发生在脑干。从形态学上来讲,大多数转移瘤边界清晰、离散,浸润性病灶相对少见。50%是孤立的,有三个以上病灶的占30%。所以不管是单发还是多发,都要想到转移瘤。核磁共振表现为T1通常是等信号或者低信号,当然也有一些高信号,比如黑色素瘤,出血性转移瘤。T2信号变化取决于细胞的密度,有没有出血。
FLAIR相为中度的高信号伴有显著交界区水肿。DWI通常无弥散受限。几乎所有的转移瘤均存在强化,通常是显著强化,强化的模式多变。骨肉瘤脑转移和乳腺癌脑转移可合并钙化(8.2晨读病例的第三例)。鉴别诊断要和胶质瘤区别,胶质瘤倾向于浸润性生长,位于脑深部而不是离散的灰白质交界区占位。
病例3
女患,21岁突发头痛伴呕吐1天,抽搐10小时
答案:PRES(病例提供者:张龙老师)
本病例特点为青年患者突发头痛伴呕吐、癫痫。这种多见于PRES,cSAH,RCVS,皮层静脉血栓形成等。PRES影像学特点为顶枕叶皮层下白质为主的血管源性水肿,T1低信号,T2/Flair高信号,DWI等或低信号,ADC高信号。顶枕叶是病灶累及的经典模式。除此之外,病变亦常累及额叶、颞叶及小脑。PRES病变常对称分布,也可不对称,甚至仅为单侧分布。RCVS表现为弥漫性或者多发节段性的大血管或中等血管的收缩。脑部的前循环和后循环均可受累。偶可见节段性的扩张,呈串珠样或者腊肠样。血管收缩在数月内会恢复。cSAH颅脑CT、MR的T2、FLAIR上均可见沿脑沟走行的线状高信号影。
病例4
男患,22岁,进行性、不对称性双上肢肌肉萎缩、无力2年(近端>远端,右侧>左侧)
这个病例特点:患者年轻,病史比较长,脊髓MRI横断面T2W上呈现双侧脊髓前角对称性高信号。这在影像上叫“蛇眼征”或“猫头鹰眼征”。这种征象只是一个影像描述,临床并不特异,常见于颈椎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平山病、脊髓梗死等。有好多老师认为是平山病。平山病尽管也多见于青年男性,但是其主要表现为上肢远端肌肉无力和萎缩,这和本患者近端重于远端明显不符。
平山病的影像学特征为:颈髓萎缩和髓内高信号;生理屈度消失;硬膜外静脉丛扩张;过伸过屈位后硬脊膜囊前移等。本患者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变异型—连枷臂综合征。
病例5
男患,25岁,头痛1天。
答案:颈动脉体瘤(病例提供者:梁新明老师)
颈动脉体瘤属于副神经节瘤,它可以出现在身体各大动脉,如颈部、腹部、颅骨区域、膀胱、胸腔和骨盆。相对罕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好发部位见下图(下图左)。颈动脉体瘤通常表现为颈部一侧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通常位于胸锁乳突肌前面,在舌骨水平的下颌角附近。肿瘤的特点是可以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因为肿瘤位于颈动脉鞘内。应该和如下疾病鉴别:迷走神经鞘瘤、迷走神经纤维瘤、淋巴结肿块、颈动脉扩张。轴位T2加权像颈动脉间隙肿瘤(箭头)信号强度不均,类似于盐(血流缓慢)和胡椒面(流空)(下图右)。
病例6
男性,39岁,精神异常20天、发热1周。查体: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脑脊液蛋白.3mg/L。2年前出现过类似症状。
答案:抗NMDA抗体相关性脑炎(病例提供者:黄波涛老师)
本病例影像表现为:脑萎缩、双侧额部硬膜外积液;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的影像学无明显特异性,这时候就体现了病史的重要性。青年女性,急性起病,精神异常、发热,脑萎缩,老师们大多想到了梅毒和自身免疫性脑炎。但是梅毒很少有这样的病程,患者抗谷氨酸受体(NMDA型抗体IgG)1:,诊断抗NMDA抗体相关性脑炎。
病例7
女,37岁;进行性行走不稳,头部及肢体不自主抖动半年。查体:痛苦面容,神志清醒;体型矮小,高弓足,行走呈宽基步态,不能走直线,头部及肢体见细小震颤。构音不清,言语缓慢;各方向运动见眼球跳跃性震颤,无凝视,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稳,闭目难立征阳性。
答案:肝豆状核变性(病例提供者:黄波涛老师)
本例患者也是一例青年女性,影像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萎缩。患者高弓足,行走呈宽基步态提示遗传代谢性疾患,加上共济失调老师们想到了SCA。该患者经基因检测证实为肝豆状核变性,提示肝豆状核变性的不典型表现可以是脑萎缩。
病例8
女,35岁;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1年余,四肢乏力、纳差1月。体征:血压/80mmhg,神清,对答切题,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四肢肌力五级。
答案:肝豆状核变性(病例提供者:黄波涛老师)
本例患者也是一例青年女性,影像表现为双侧壳核周边对称性高信号,双侧大脑半球和小脑萎缩。这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典型表现,由于铜的顺磁效应,在受累的基底节区T1信号强度可能增高。在中脑被盖部高信号的背景下,红核信号正常,出现特征性的“熊猫脸”征。本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情绪和记忆的改变,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影像学典型。所以本病例好多老师都答对了。上述三个病例都是青年患者,影像有相似之处,临床各有不同,诊断也大相径庭。提示大家读片时一定要结合病史,在晨读时不能光靠秒杀,应该讲出为什么以及鉴别诊断,向郑州的赵鹏老师学习,这样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医脉风云榜
黄波涛
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广东省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委员会委员
主持东莞市级科研课题和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科研课题多项。
关于「医脉神经」近期状况,您了解多少——优秀社群+IT智能辅助管理系统+医脉通平台=「医脉神经」
「医脉神经」成立一个多月了,群务管理走上正轨。30个群万余名老师,规范化的特色晨读病例,群内讨论病例择优发表在医脉通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