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在非频繁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中,由三联疗法直接降级为茚达特罗/格隆溴铵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同时升高,是否对一般人群慢性气道疾病的特征描述具有附加价值?
流感队列中,患有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90天死亡率为51%,对于流感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生率高达32%,而较高的APACHEII评分、男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是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替莫唑胺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均对小细胞肺癌有效,在TMZ的基础上增加PARP抑制剂维利帕尼是否能提高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
更多详情,尽在本期国际前沿速览。
题目:Long-TermTripleTherapyDe-escalationtoIndacaterol/Glycopyrronium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UNSET):ARandomized,Double-Blind,Triple-DummyClinicalTrial
发表杂志:Americanjournalofrespiratoryandcriticalcaremedicine
发表时间:Aug1,
通讯作者:JadwigaA.Wedzicha(RespiratoryClinicalScienceSection,NationalHeartandLungInstitute,ImperialCollegeLondon)
背景:对于非频繁急性加重且接受长期三联疗法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撤除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其有何影响,目前尚无相关研究。
目标:在非频繁急性加重的慢阻肺患者中,评价由三联疗法直接降级为茚达特罗/格隆溴铵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是为期26周、随机、双盲、三模拟研究,研究对象为非频繁急性加重的中到重度慢阻肺患者,由长期三联疗法(噻托溴铵,18μg,1/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μg,2/日)直接改变为茚达特罗/格隆溴铵(/50μg,1/日),或继续三联疗法。主要终点为改变治疗药物后,FEV1与基线比较的差值;次要终点为发生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
主要结果:通过随机分组,名患者被分至茚达特罗/格隆溴铵组,名患者被分至三联疗法组。结果显示,撤除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导致FEV1谷值减少-26ml(95%可信区间,-53~1ml),可信限度超过非劣性界值(-50ml)。中度或重度急性加重的年发生率,在两组中没有显著差异(RR,1.08;95%可信区间,0.83~1.40)。基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μl的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肺功能损失,及更高的急性加重风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中相似。
结论:对非频繁急性加重且接受长期三联疗法的慢阻肺患者,直接降级为茚达特罗/格隆溴铵治疗,会导致轻度的肺功能下降,而急性加重的发生情况无变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μl的患者在治疗降级后,急性加重的风险升高,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从持续的三联治疗中获益。
题目:Combinedvalueofexhalednitricoxideandbloodeosinophilsinchronicairwaydisease:theCopenhagenGeneralPopulationStudy
发表杂志:TheEuropeanrespiratoryjournal
发表时间:Aug2,
通讯作者:PeterLange(DeptofPublicHealth,SectionofSocialMedicine,UniversityofCopenhagen)
摘要:研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同时升高,是否对一般人群慢性气道疾病的特征描述具有附加价值。从哥本哈根一般人群研究中纳入人,年龄在20~岁之间。基于使用支气管舒张剂之前及之后的肺活量测定,以及自述哮喘和吸烟史,将参与者细分为健康无吸烟史(n=)、健康有吸烟史(n=),哮喘(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n=)、哮喘-慢阻肺重叠(ACO)(n=)及非特异性气流受限(n=)。结果显示,与FeNO25ppb且血嗜酸性粒细胞0.3×10^9/L的人群相比,喘息症状发生的OR值(95%可信区间)经年龄和性别校正后,在FeNO≥25ppb或血嗜酸性粒细胞≥0.3×10^9/L的人群中为1.54(1.29~1.84),而在同时有FeNO≥25ppb和血嗜酸性粒细胞≥0.3×10^9/L的人群中为2.14(1.47~3.10)。相应地,咳痰症状发生的OR值分别为1.13(0.91~1.41)和1.83(1.20~2.79);哮喘发生的OR值分别为1.54(1.22~1.94)和3.26(2.16~4.94);慢阻肺发生的OR值分别为1.03(0.80~1.32)和0.67(0.36~1.27);ACO发生的OR值分别为1.32(0.88~1.96)和2.14(1.05~4.36)。在报告有呼吸道症状的参与者中,两种标志物各自对慢性气道疾病种类的预测并无差异,且二者联合不能提高预测能力。
结论:联合FeNO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对一般人群罹患慢性气道疾病的特征描述具有附加价值,但仍有待在临床应用的考量下开展进一步研究。
题目:Invasiveaspergillosisinpatientsadmittedtotheintensivecareunitwithsevereinfluenza:aretrospectivecohortstudy
发表杂志:TheLancetRespiratorymedicine
发表时间:Jul31,
通讯作者:BartJARijnders(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SectionofInfectiousDiseases,ErasmusMCUniversityMedicalCenter)
背景:侵袭性肺曲霉病通常发生于免疫力低下的宿主。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了解流行性感冒可能继发细菌感染,但近期有报道重症流感患者发展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本研究目的是评估ICU内的流感相关性肺炎患者在不同季节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生率,并评估流感是否为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在7个流感季节期间,从被送入比利时和荷兰的7个ICU的成年重症流感患者中收集数据。患者年龄均大于18岁,被送入ICU24小时以上,伴有急性呼吸衰竭,在影像学上存在肺部浸润,并且基于气道分泌物PCR检测阳性而确诊的流感病毒感染(流感队列)。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流感是否与非免疫功能低下[即不存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合作组织、国家过敏及感染性疾病研究所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认定的宿主因素]的流感病毒阳性患者(流感病例组)发生侵袭性肺曲霉病具有独立的相关性,与之比较的是非免疫功能低下、伴有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但流感病毒气道PCR试验阴性的患者(对照组)。
结果:收集从年1月1日至年6月30日送入ICU的患者数据。名确诊流感的患者(流感队列)中有83名(19%)被诊断为侵袭性肺曲霉病,诊断的中位时间为送入ICU后3天。发生率在甲型和乙型流感中相似。对于流感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生率高达32%(38/),而非免疫功能低下的流感病例组,发生率为14%(45/)。相反,在名对照组患者中,仅有16名(5%)发展为侵袭性肺曲霉病。流感队列中,患有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90天死亡率为51%,而未患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90天死亡率为28%(p=0.)。本研究发现,流感与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生具有独立的相关性(校正后OR值,5.19;95%可信区间,2.63~10.26;p0.),此外,较高的APACHEII评分、男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是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流感病毒感染被证实为侵袭性肺曲霉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高死亡率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评估更快速的诊断及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流感相关性肺曲霉病的结局。
题目:Randomized,Double-Blind,PhaseIIStudyofTemozolomideinCombinationWithEitherVelipariborPlaceboinPatientsWithRelapsed-SensitiveorRefractorySmall-CellLungCancer
发表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
发表时间:Aug10,
通讯作者:LaurenAverettByers(DepartmentofThoracic/HeadandNeckMedicalOncology,The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
目的:替莫唑胺(TMZ)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均对小细胞肺癌(SCLC)有效。本研究为二期、随机、双盲研究,用以评估在TMZ的基础上增加PARP抑制剂维利帕尼(veliparib)是否能提高4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
方法:将例复发的SCLC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口服维利帕尼或安慰剂,40mg,2/日,第1~7天;两组均同时口服TMZ,~mg/㎡/日,第1~5天;28天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或患者主动退出。在第4周和第8周通过影像学评价疗效,之后每8周进行评估。4个月时PFS率的提高为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包括总有效率(ORR)、总生存期(OS),以及维利帕尼和TMZ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探索性目标包括PARP-1和SLFN11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MGMT启动子甲基化,以及循环肿瘤细胞定量。
结果:4个月PFS率在TMZ/维利帕尼组(36%)和TMZ/安慰剂组(27%)之间无显著差异(P=0.19);中位OS在TMZ/维利帕尼组亦无显著改善(8.2个月;95%可信区间,6.4~12.2个月;vs7.0个月;95%可信区间,5.3~9.5个月;P=0.50)。但是,TMZ/维利帕尼组的ORR比TMZ/安慰剂组显著提高(39%vs14%;P=0.)。3/4级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在TMZ/维利帕尼组更为多见,发生率分别为50%vs9%、31%vs7%。SLFN11阳性肿瘤患者接受TMZ/维利帕尼治疗可显著延长PFS(5.7个月vs3.6个月;P=0.)和OS(12.2个月vs7.5个月;P=0.)。
结论:4个月PFS率和中位OS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TMZ/维利帕尼组的ORR显著提高。在接受TMZ/维利帕尼治疗的患者中,SLFN11表达与PFS和OS的改善有关,提示该基因可能是SCLC对PARP抑制剂敏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作者介绍
杨勐航
海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4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和上海市级课题4项,以共同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项。
唐昊
海军医院(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导,医学博士,美国犹他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