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大学细胞生物技术与血液学系FRMauro博士等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PET/CT扫描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霍奇金淋巴瘤(HL)发生Richter’s综合征(RS)或第二原发肿瘤(SM)的诊断及鉴别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并对CLL患者预后分层起到一定的作用。该结果发表于近期的Leukemia杂志。
研究纳入了意大利5中心共90例患者,这些病例均疑出现RS或SM,在行PET/CT扫描后对相关受累组织活检。
CLL患者诊断依据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讨会标准,分期依据Binet分级标准,生物学特性依据IGV突变状态,TP53突变,荧光原位杂交(13q,11q,17p缺失及12三体),ZAP-70及CD38表达等检查。
依据相关标准对纳入病例的扫描数据进行分析,记录所有病例FDG最高摄取部位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SUVmax临界值取5。
对FDG摄取较高部位的淋巴结进行活检,若SUVmax值3且FDG摄取分布一致者,则对最大的淋巴结取活检。病理学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病理学特征为CLL/SLL的病例,增殖指数根据Ki-67染色阳性率临界值30%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霍奇金淋巴瘤(HL)发生RS的中位SUVmax分别为3.5、14.6、7.0、6.3。
对于侵袭性更强的疾病(DLBCL、HL及SM),SUVmax临界值≥5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71.2%、51.3%、94%。
此外,研究还发现SUVmax≥5的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均较差。
上述结果表明,SUVmax大于5时,PET/CT对于RS或SM的诊断具有一定作用,并可预测CLL患者结局较差。
同时,该项研究还提示通过测定病灶中淋巴细胞的代谢活性,影像学技术可与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结合,共同提供更加完善的预后分层方法。
未来,严格的18F-FDGPET/CT标准化前瞻性实验将进一步证实PET/CT提供更多预后信息的作用及对CLL患者进行常规管理的价值。
编辑:赵颖
本文系丁香园血液时间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治白癜风的办法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