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病,也叫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上消化道的一种霉菌病。其特征为口腔、喉头、食管等上部消化道粘膜形成白膜和溃疡。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在幼龄的鸭、鹅、鸡和鸽等禽类。幼龄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成年禽高。病禽粪便中含有多量病菌,可污染饲料、垫料、用具等,通过消化道传染,当粘膜损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也可通过蛋壳传染。禽舍内过分拥挤、闷热不通风、不清洁、饲料配方不当、维生素缺乏以及天气湿热等,导致禽抵抗力降低,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临床症状:
患禽食欲减少、精神萎靡、发育不良,被毛松乱,吞咽困难,呼吸急促,频频伸颈张口,呈喘气状,叫声嘶哑。
剖检变化:
病(死)禽尸体消瘦,口、鼻有分泌物,食管膨大部粘膜增厚,表面为灰白色、圆形隆起的溃疡,粘膜表面常有伪膜性斑块和易剥离的坏死物。口腔粘膜上病变呈黄色、豆渣样。气囊混浊,常有淡黄色粟粒状结节。
治疗方法:
大群治疗时,可采用制霉菌素来治疗。个别发病的,可剥离病禽口腔上的伪膜,在溃疡部涂上碘甘油,向食管中灌入2毫升硼酸溶液消毒,并在饮水中加入0.05%的硫酸铜,连用7天。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禽舍内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工作,防止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科学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过多、盲目使用而导致消化道正常菌群紊乱,在此病的流行季节,可饮用1:的硫酸铜溶液。
白癜风治的好吗中科医院曝光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