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人民医院开展隐球菌抗原检测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17-2-12 4:42:31   点击数:
 

1.项目简介:

隐球菌多个种(新型隐球菌和隐球菌)均可引发隐球菌病。细胞介导免疫受损的个体极易感染。隐球菌病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疾病之一。血清和脑脊液中隐球菌抗原(CrAg)的检测由于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而被广泛应用。

2.结果解释:

1)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非隐球菌病。样本有可能是在可检测到抗原出现之前抽取。

2)溶血的血清样本由于试纸条上的高背景颜色有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3)巴西副球孢子菌抗原在高浓度(>0.1mg/mL)时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曲霉菌有10%阳性交叉反应。

4)极高浓度(>0.mg/mL)隐球菌抗原的检测可能会出现弱检测条带,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3.标本采集要求:

标本采集使用无抗凝剂的红管,采血量4—5ml,溶血、脂血或浑浊标本可能造成不正确的检测结果。

4.医嘱名称:

1)隐球菌抗原(血)

2)隐球菌抗原(CSF脑脊液)

3)隐球菌抗原滴度(血)

4)隐球菌抗原滴度(CSF脑脊液)

5.报告时间:

该项检测与常规免疫报告时限一致,每天上午11时之前标本,当天下午15时出报告,每天上午11时之后的标本,第二天下午15时出报告。

6.临床应用:

隐球菌病

  隐球菌病(cryptococcos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但亦可侵犯骨髓、皮肤、粘膜和其他内脏。

  新型隐球菌在组织中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5~12μm,能保留革兰染色;菌体为宽厚的荚膜所包裹,不形成菌丝和孢子,赖出芽生殖。新形隐球菌在室温或37℃时易在各种培养基上生长,在沙保培养基上数天内即可长出菌落,呈乳白色,日久呈粘液状。

根据其荚膜抗原性的不同,新型隐球菌有A、B、C和D四个血清型。国内以A型居多,次为B型和D型,未见C型。荚膜抗原能溶解在脑脊液、血清及尿中,可用特异性血清检测。研究发现B/C型菌株耐5FC者较A/D型菌株为强。

  该菌存在于土壤与鸽粪中,鸽子是重要传染源。但主要是A、D型,热带及亚热带的土壤中并无B、C型,其传染源待明确。

皮试调查证明,大多数人感染过隐球菌。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患者易发生隐球菌感染,但仍有一半患者并无基础疾病,其原因不明。

  存在于土壤及鸽粪中的隐球菌,可随尘埃一起被人吸入呼吸道内。干燥的隐球菌直径仅1μm,能进入肺泡。隐球菌在体外无荚膜包裹,进入体内后很快形成荚膜,带荚膜的隐球菌具有致病力。侵入人体的隐球菌并不一定致病,细胞免疫在防止隐球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隐球菌侵入肺部后,少数形成肉芽肿,并出现症状。隐球菌可由肺部经血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该菌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因可能为:①脑脊液中缺乏抗体;②脑脊液中缺乏补体激活系统;③脑脊液中的多巴胺有利于隐球菌生长。

  隐球菌脑膜炎对颅底软脑膜病变较显著。蛛网膜下腔有广泛的渗出物积聚,内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隐球菌等。也可形成局限性肉芽肿,后者是机体反应较强的表现,由组织细胞、巨细胞、淋巴样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隐球菌较少发现,大多存在于巨细胞及组织细胞内。病原菌还可沿血管周围鞘膜侵入脑实质内,引起脑干的血管炎,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软化,脑实质内亦可形成肉芽肿。隐球菌也可在血管周围间隙中增殖并在灰质内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囊肿,囊肿内充满隐球菌。

皮肤病变有肉芽肿及胶质性损害两种类型,后者的组织反应较少,内含大量隐球菌。

  

  隐球菌病虽为全身性感染,但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为多见。肺部感染虽也多见,但常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皮肤、骨骼或其他内脏的损害则较少见。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隐球菌脑膜炎最为常见,一般起病缓慢,初起时症状不明显,或表现为轻度间歇性头痛,以后转为持久性并逐渐加重,偶有急骤起病者。患者大多有发热,一般在38℃左右,亦可高达40℃。约1/3的患者入院时有意识障碍,表现为谵妄、嗜睡、昏睡及昏迷等,抽搐较少。体征有颈项强直、布氏征及克氏征阳性等,1/3患者的锥体束征阳性。少数患者有偏瘫(7%),颅神经损害占1/3,以视神经受累最多,可引起视力模糊,视力减退乃至失明,其他尚可见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及听神经受累的表现。2/3以上患者的眼底检查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少数患者有出血及渗出,如不及时给予特异治疗,病情可逐渐加重而在数月内死亡。少数病例的进展相当迅速,或反复缓解、复发使病程迁延多年之久,亦有自然缓解终而痊愈的个例报告。

  (二)肺部感染

  (三)皮肤和粘膜隐球菌病罕见,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后者常与脑膜及肺部病变并存。约10%~15%的全身性隐球菌病患者有皮肤、粘膜损害,其中以粘膜病变较多见,常发生于鼻中隔、牙龈、舌、硬颚、软颚、扁桃体及咽喉等处。皮肤损害好发于面颈部、胸背及四肢,初为软疣样或粉刺状丘疹、结节或脓肿,边界清楚,无红晕,继而中央溃破,溃疡可有隆起的乳头瘤样边缘。流出少量带粘液血性的脓液,内含隐球菌。数个溃疡可以融合,很少继发细菌感染。

  (四)骨和关节隐球菌病大多为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很少单独发生。全身骨骼均可累及,但以骨突、颅骨及脊椎为多。关节很少受累,每继发于邻近的骨骼病变。患处肿痛,可有瘘管形成,排出蛋白样脓液。X线示多发性溶骨性改变,病变进展缓慢。

  (五)其他肾、肾上腺、肝、脾、淋巴结、肌肉、胰腺、前列腺等的隐球菌病常为全身性感染的一部分,均较少见。

  

  (一)脑脊液常规检查70%的患者脑脊液压力增加,一般为1.96~3.92kPa(~mmH2O),慢性病例可在正常范围内,外观清澈、透明或微混。97%病例的白细胞计数轻至中度增多,平均约/mm3,少数可超过/mm3,常以淋巴细胞占优势。90%以上病例的蛋白含量呈轻至中度增高,个别可达mg/dl以上。糖定量大多减低,少数病例可降至0.氯化物含量轻至中度减低。艾滋病人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时,脑脊液检查可正常,但病原检查阳性。

  (二)病原检查

1.涂片早期脑膜炎脑脊液涂片阳性率可达85%以上,取3~5ml脑脊液,离心沉淀,沉淀物加等量上海墨汁,显微镜下检查。菌体直径4~6μm,外圈有一透光厚壁,厚度一般为5~7μm,厚膜是致病性隐球菌的标志。以10%氢氧化钾液处理或直接涂片作镜检,则只见菌体而不见厚膜,常误认为淋巴细胞。

2.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25℃)或37℃培养2~5日即可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在37℃时不生长。培养无生长时需保留3~4周。痰培养阳性率仅20%,脑膜炎病人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高。

3.动物接种以小白鼠最敏感,将脑脊液或其他标本行腹腔内、尾静脉或颅内注射,小白鼠在2~8周内死亡,脑内可发现大量隐球菌。

  (三)免疫学试验

  1.抗体检测隐球菌的厚荚膜内含特异抗原性的多糖体,约90%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中可检出这一抗原或相应抗体。

  2.抗原检测以隐球菌抗体包被乳胶,则可用来检测抗原。脑膜炎病人脑脊液抗原的阳性率达92%,血清的阳性率为75%。而非脑膜炎病人的阳性率为20%~50%。患者体内若存在类风湿因子,则可出现假阳性,须设立类风湿因子阳性对照。脑脊液含抗原而无抗体者提示病变仍在活动,反之则说明病情在好转中。脑脊液涂片阴性患者的抗原检测可为阳性。

  

  新形隐球菌较其他病原微生物容易被发现,脑脊液的墨汁涂片及真菌培养极为重要。鉴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部分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颅内肿瘤、其他真菌体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均与隐球菌脑膜炎相似,故是鉴别诊断的重点。隐球菌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肿瘤的鉴别见表1。

表1 隐球菌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及脑肿瘤的鉴别

病名

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脑肿瘤

起病

多缓慢,可呈亚急性

多呈亚急性

慢性

发热

早期不明显,以后多不规则

病程中较早出现发热

多无发热

颅神经受累

视神经病变及乳头水肿多见

视神经乳头水肿少见外展神经受累多见,脉络膜上可见结核结节

以外展神经为多

脑脊液细胞数

轻、中度增多,/mm3以下多见

中度增多,~/mm3

正常或轻度增多

明显减低

多数在20~40mg/dl

正常

蛋白质

轻、中度增加

明显增加

稍有增高,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氯化物

减低

减低

正常

涂片查菌

新形隐球菌

结核杆菌

隐球菌抗原检测

阳性

阴性

阴性

脑电图

弥漫性异常

弥漫性异常

多有定位性改变

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

无特殊改变

无特殊改变

可有特殊改变

  皮肤隐球菌病借损害特征、病理及真菌培养而与粉刺、传染性软疣、皮肤结核、孢子丝菌病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医院检验科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地址
白癜风治疗的有效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lctx/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