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时,医生常会开各种各样的影像学检查单:超声、CT、核磁……不少患者会质疑医生故意开高价检查单。其实,医生是依据不同病情选不同影像检查的。到底它们的成像原理和区别是什么?到底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到底它们各自适应哪些身体部位的检查?现在,我们把身体比作食物,告诉你这些检查如何发挥不同的作用。
X光:像把面包压扁了看
X光会穿过人体,不同部位吸收射线,底片上不会曝光或部分曝光,洗片后这个部位就是白色的。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块棉花,看不到里面的纤维纹理,但用手压瘪了会清晰一些。
优点:快捷、价廉。
缺点:受制于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摄X光片才能看清。
CT:像把面包切片看
CT的检查原理是X光会断层穿过人体,通过电脑计算后处理为二次成像。
优点:可以断层看,经后处理可以显示更多信息。
缺点:费用比X光摄影贵,且CT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高于单次X光摄影。
B超:像挑西瓜前敲一敲
B超的原理是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当声波遇到人体组织时会产生反射波,通过计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样,边敲边看显示病灶情况。
优点:多方向观察,实时成像。
缺点:超声受气体干扰很大,对于肠道等含气较多的器官,超声诊断准确率会降低,所以一般肠道检查使用肠镜。
核磁共振:摇一摇再看
核磁共振机使用较强大的磁场,使人体中所有水分子磁场的磁力线方向一致,这时核磁共振机的磁场突然消失,身体中水分子的磁力线方向,突然恢复到原来随意排列的状态。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水分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
优点:与CT相比,它没有放射辐射,没有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
缺点:费用相对比较昂贵。
哪些身体部位适合哪种检查?
1、外伤骨头——粗看X光片、细看CT
各种外伤,如果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X光照片,检查结果快速易得。若要进一步观察,可以选择CT。甚至磁共振成像观察隐匿损伤或软组织损伤。
2、颈椎腰椎——最佳选核磁、次选CT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磁共振成像。同样,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检查,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磁共振成像也是不错的选择。CT可以作为观察脊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的有力补充。
3、胸部——粗看X光片,细看CT
X光胸片可粗略检查心脏、主动脉、肺、胸膜、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纹理增多、肺部钙化点、主动脉结钙化等。
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更清晰,对胸部病变检出敏感性和显示病变的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光胸片,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确诊有决定性意义。但是,CT检查的辐射剂量高于X光。核磁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应用非常有限。
4、腹部盆腔——除肠道外,一般超声都能查
腹腔器官受呼吸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CT、核磁成像,而超声不会因此受影响。同时,超声对肝脏、脾脏、胰腺、肾脏、盆腔脏器等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超声受气体干扰很大,对于肠道等含气较多的器官,超声诊断准确率会降低。
5、心脏——排除冠心病用CT,看心功能用超声
常规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检查,心脏彩超所提供的信息已经较为充分,又简单易行心脏彩超几乎可满足!如涉及检查冠状动脉、结构异常的先天性心脏病可用CT。但冠脉CT检查辐射量较大,不适合作为常规体检。磁共振成像虽无电磁辐射,但对冠状动脉的观察不及CT。磁共振成像用于检查心肌病变,如心肌梗死。心脏核磁则是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
医生还有一些检查注意事项要提醒大家:
1、在使用碘造影剂前,如有药物过敏史、甲亢、碘过敏(曾经有吃含碘量较高的食物过敏史)等情况,要提前告诉医生,才能决定你能否接受检查。
2、若患者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弹片、金属植入物、“胰岛素泵”等磁共振检查的绝对或相对禁忌证,必须要提前告知医生。
3、虽然PET-CT检查由于其超高灵感度,能够发现全身多个部位的癌症病灶,但如同其他影像设备一样,PET-CT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极少数的病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建议勿盲目做PET-CT,听从医嘱。
(本文摘自康复医学网)
感医院骨科小骨之家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