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胃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好多朋友也有意识地在体检中加入了这个项目。但是几乎所有的胃镜报告没有“全胃黏膜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即使是最轻的没有任何症状的也会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
那么,什么是浅表性胃炎?需不需要治疗呢?
01什么是浅表性胃炎?
也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与萎缩性胃炎不同,浅表性胃炎并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黏膜层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靠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
根据我国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有三种分类方法:
1.基于镜下所见及病理报告腺体有无萎缩,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
2.基于有无Hp菌感染,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逐渐被淘汰,临床上已开始以“非萎缩性胃炎”代替“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如无明显临床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处理。
02
为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这么高?
著名消化病专家任锡玲教授认为:
1.胃黏膜变化易受到胃镜检查前夜的摄入(如酒,刺激性食物等)和检查前是否吸烟的影响;
2.检查时病人恶心、干呕等的影响;
3.胃镜医师的手法和熟练程度;
4.内镜医师担心漏诊,胃黏膜稍有异常时,不敢做出正常胃黏膜的诊断;
5.第一,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率过高,成年人即使无任何症状,经胃镜检查后大多被诊断为胃炎,很少有正常者。
第二,胃炎的分类标准尚不统一各种名词混杂,常发生同一种内镜表现而得出的诊断却不同。即便是医院不同的医生得出的内镜下诊断也不相同,让患者无所适从,有时候为了求证到底是何种胃炎不得不医院检查胃镜,结果令患者大失所望的仍是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
第三,有关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概念尚不明确,故造成只要有Hp感染就诊断为Hp相关性胃炎”。这就是我国胃镜诊断慢性胃炎的现状。
03
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过于轻率
据统计,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检出率达80%-90%。这么高的比例,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胃炎发病率。
目前,一般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即使没有症状,也会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很难见到“胃、十二指肠未见异常”的正常胃镜报告。
人们不做胃镜就没有胃炎,一旦做胃镜就都有胃炎。一旦被胃镜诊断为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就开始了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不管你应用各种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剂、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制剂等,一部分患者症状缓解,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症状时好时坏,多次复查胃镜仍旧是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几乎任何治疗都终生永远无法改变这一结局。
人们不禁要问胃镜下慢性胃炎如此高的诊断率和发病率,慢性胃炎这一诊断和各种治疗是否都正确?
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抑或是精神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
没有症状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否要治疗
这需要根据病理检查而定,这是因为:
1.胃粘膜炎症程度与患者症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2.患者症状有无、轻重还与患者耐受程度有关。
3.长时间胃粘膜慢性炎症,进一步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增加胃癌发病率。据研究:5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会演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4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演化为肠化生,而8%的肠化生患者会演化为异型增生,而异型增生会演化为胃癌。
听到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病人或许会产生恐惧;一些人即使毫无胃肠症状,也强烈要求做Hp根除治疗。对这类病人,也可以进行Hp根除治疗,消除了心因性疾病,病人也就舒坦了。
有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当然需要治疗。
这分为两种情况:
1.短时间内出现上述症状者,这是胃粘膜慢性炎症在诱因下加重的关系,以去除诱因,短期对症治疗和保护胃粘膜为主。
1)以上腹疼痛、烧心、反酸等症状为主时,可选用药物:
首先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症状较轻时可以选用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抗酸剂(如: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
2)以上腹饱胀或堵塞感、早饱、纳差、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时,可选用药物:
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比利、伊托必利);
助消化药(如:复方消化酶、米曲菌胰酶片、胰酶肠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胰酶片、多酶片等)。
两者合用可提高疗效。
3)适当加用胃粘膜保护剂,以隔离损害因子对胃粘膜的损伤,并促进胃粘膜的修复,如:硫糖铝、瑞巴派特、铝碳酸镁、替普瑞酮、尿囊素铝等。
但注意:尽量选用具有抗炎作用的胃粘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可拮抗氧自由剂,抑止炎症因子,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具有减轻胃粘膜炎症的作用;铝碳酸镁与H2受体拮抗剂合用,会影响后者的吸收量,故两者合用必须间隔1~2小时。
2.反复上腹不适者,往往还伴有精神紧张、烦躁、情绪低落、眩晕、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不易治愈。这时应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
单纯按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佳,需按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这类患者如果不治疗,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1)对症治疗和保护胃粘膜(同前述),对这类患者同样重要。
2)必须加用降低内脏敏感性的药物,主要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塞平、氟西汀、帕罗西汀等)。
多塞平,很便宜,但头晕、思睡比较明显,使用几天后会明显减轻。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步加大剂量,以达到控制患者症状并能耐受为度,1/8tid→1/4tid→1/3tid饭前半小时口服,有些症状轻者1/8tid即能控制,待症状控制稳定后再逐步减少剂量,减药同样要慢,一般要减到1/10bid,才能停用。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双重作用,以抗抑郁为主。每日使用剂量1~4片,大多数患者1粒早饭前半小时口服即可。注意:该药具有轻度兴奋作用,不宜晚上口服,否则影响睡眠,但少数病人会有头晕思睡情况则可改为睡前服用;该药起效较快,4天左右即可起效,2周能达稳定效果,强调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步加大剂量,以最小剂量控制症状,待症状控制稳定后再逐步减少剂量以防复发,以个人经验大多数患者减至每日1/4粒可以停用;该药长时间使用容易成瘾,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大多数使用2~3个月就能停用。
氟西汀、帕罗西汀,具有抗抑郁作用,尤其适合伴抑郁的患者,但起效较慢。
3)功能性消化不良,部分患者伴有焦虑情绪状态,必要时再加用小剂量镇静药(如:劳拉西泮、氯硝西泮),也强调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步加大剂量,以最小剂量控制症状,待症状控制稳定后再逐步减少剂量以防复发,但必须保证患者睡眠!
4)医者必须与患者多多沟通,解释患者症状发生的机制,强调与情绪、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叮嘱患者放松情绪,转移注意力,鼓励患者多做放松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瑜伽等等,这与使用药物一样重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