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瘟疫猛于虎
翻开泉州的疫情史,一幕幕让人触目惊心。据何乔远《闽书》介绍,嘉靖四十一年(年),泉州古城瘟疫蔓行,十人中有六至七人暴病而亡,①“市肄寺观尸相枕籍,有阖户无一存者,市门俱闭至无敢出”,这是当时流行的鼠疫。有人怀疑鼠疫是从外域传播而来,鼠疫亦称“粒仔症”、“唾红”、“黑斑”。据《惠安县志》记录,清同治六年(年),崇武城内“唾红痰”流行,三个月内死亡近千人,清光绪十四年(年),三、四月间,惠安崇武西华街村民花白的儿子,在厦门染疫回乡,引发当地鼠疫流行。同年南安石井、年德化、永春都有发生。年泉州新门外浮桥郑排先家先发病,波及邻里,年安溪龙门等地也被染,逐步向各地蔓延。年晋江莲塘竹篙厝,鼠疫流行村毁人亡,年,泉州浮桥中医邱氏,到晋江出诊,染上肺鼠疫,回家后病发而亡,全家十九人也相继病亡,只有其侄女邱松姑幸存。
泉州是次鼠疫始于年,止于年,死亡率达百分之90.05%,②“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
霍乱于-年在世界上大流行。年晋江安海霍乱大爆发,死了两百多人,年英林发生霍乱达两年之久,死亡五百多人,17户绝种。年7-8月间,永春霍乱暴发,全县疫死一千多人,历史记载,明嘉定十一年(年),晋江县已设居养院收容麻风病人。清末德化高铺仔村发生过一起活埋麻风病人的惨剧,医院在西街裴巷开办麻风花柳病特别门诊,晋江蔡仁世、苏晋益也收治麻风病人。医院附设麻风病门诊。又据年《泉州日报》载:晋江永宁4月来天花患者数百人,死亡80多人。年2月10日又载:四维乡、苏安两村,天花患者多人,死者30多人。
鼠疫是一种通过老鼠传播的流行病,据已故文史专家王洪涛介绍,年,古城东门外小贩王番礼,有一天在仁风街以投钱为号,记下每天送到东岳山埋葬的疫死棺木达具。那时经常是一人染病,首先在自家传染,然后小巷小街蔓延开来。年,东街相公巷“大砌”民房,三户五人受染而亡,旁边两户里也死了四人;东鼓楼下金纸店汤氏全家六人,在十天内相继病亡。民国时一位任经征处收发员陈先记录,有一天在东街记数抬往东岳山埋的尸体达具③。
霍乱来势凶猛,死亡时间快,往往发病后一两天便去世,年疫情流行,十九路军刚好驻守泉州,不少士兵受染,发病后往往上吐下泻,昏迷不醒,几个小时后便全身发青发黑毕命。市区伍堡杉行老板赖氏,家里八人在十天内暴亡。西门奉圣铺居民不足两千人,有一年死于霍乱的竞有一百多人。由于当时政府腐败无能,防控意识薄弱,没有及时采取真正的隔离、消毒、抢救措施,民众只能靠“血清”、“羚羊”、“犀角”,生理盐水来医治,有些贫民买不起药,加上民众缺少卫生知识,只能坐以待毙。当时的苏淑景、蔡景元等一批医生在医治病人中也受染而亡。北门“臭井村”疟疾流行,原本三百多人到解放初只剩人。据史料记载:泉州每次大疫灾,死亡人数在人至人之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笔者的堂弟“平仔”,刚上小学,活泼可爱,一天午后我去找他,只见他脸色苍白,躺在床上,起床小便时忽然跌倒地上,我连忙喊来家长,医院,被确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经过治疗不见好转,临断气时拉了一堆大便。那一幕成为我难以忘却的印记。病毒性脑膜灸通过飞沫、蚊虫传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有的同学虽然治愈了,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流行病与防疫措施
民国初西医传入泉州后,在婴儿中接种牛痘,接种4颗需大洋2元,数量有限。年5月泉州建立闽南防疫所,下置惠安、晋江分所,内有鼠防科、检验科、捕鼠工程队,及福清、仙游防疫站。同年7月省政府在泉州设立全省防疫总所,聘请兰度雅(德国籍)为顾问。年4月更名为福建省防疫处,地址位于泉州市区新门街南华小学,和晋江县卫生局联合办公。
年秋,晋江疟疾流行,县卫生院由周进贵医师带队下乡防治,免费赠送BK兰印奎宁丸给病人。年,医院院长兰大辟和医师丁乃明到安溪治疗人,每人发奎宁21粒。同年福建省卫生试验所生产牛痘苗成功,为百姓免费接种,但疫苗严重缺少,供不应求。同年医院与晋江卫生院联合设立临时隔离病院,院址在泉州城里西街裴巷。厦门卫生检疫站在安海设立临时检疫站。从年起,各县相继建立防疫站,配备卫生稽查警员,设立清道队。年,省政府下发文件“现有警察训练,应加强卫生课程,并注意环境卫生管理实习”。
年12月,东南鼠疫防治处在晋江县设立闽南临时办事处,后增设第一检疫站,张昱任主任。址设泉州市区中山公园北侧。年解放后,由军管会接管,并改组为福建省防疫大队第二分队。年4月迁往惠安办公,址设在惠安城关南门庄氏祠堂。鲤城区防疫站始创于年,址设东街观东巷。晋江防疫站创建于年,址设青阳镇新街58号。南安卫生防疫站创建于年9月,址设县人委会,和卫生署联合办公。安溪县卫生防疫站,创建于年4月,址设县城民全路9号。永春县防疫站,创办于年7月,址设交通桥边。福建省鼠疫防治所永春防治站,负责永春、德化、安溪三地的防疫工作,址设永春城关北门外民房,站长陈希忠,副站长金以成,年该站迁往南靖。德化防疫站创建于年,址设凤鸣桥北侧。石狮防疫站创办于年,址设石蚶路民房。
年成立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同安防治站,借住在县人民卫生院内,后租后炉街旧房。年9月迁到泉州市区,借用花巷林家祠堂,改称为福建鼠疫防治所晋江防治站。年9月至年3月该站房子被部队借用,迁往西街裴巷39号,原医院隔离病房。年改为晋江专区卫生研究所,年在东街征地建房。
年苏联生物学博士、教授费牛克率地方病专家,中央流行病研究所刘云鹏等人到南安金淘考察,发出确认泉州存在“顽固性家鼠疫疫源地”的报告,惠安、南安等地作为国家及省级监测点。副霍乱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特征与霍乱相似的肠道传染病。年市区城南横街发生首例副霍乱病人,小巷立即封闭,防控及时没有传染他人。重点地区设立肠道门诊和疫源监测点,从年起,先后在崇武港口,泉州华侨大厦,内港第九码头设立临时检疫点。
据卫生部门检测,鼠疫感染率黄胸鼠30%,褐家鼠6.67%,小家鼠33.85%,臭鼩28.72%,每次发生前便有大量死鼠出现。解放后晋江地区各县成立卫生防疫站,鼠疫防治站,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捕杀老鼠,每年春季开展一次春防灭蚤,用DDT、粉喷洒房前房后,连续三年,派医务人员下乡进行预防接种,大大地提高了免疫能力。开展疫源的调查,发现苗头及时扑灭,进行饮水消毒,管理粪便,灭蚊灭虫,防止病从口入,进行霍乱菌苗预防注射,清洁水源,建造沙滤水池。年至年连续四年免费种痘,年起全地区未发现新的病例,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消除了天花,控制了鼠疫和古典生物型霍乱。又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消灭血吸虫病,基本消灭血丝虫病及麻风病。
防治流行病专家简介
吴淑仲,出生于中医世家,年泉州流行乙型脑炎,他用《清瘟败毒饮》治疗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年配制“乙脑协定处方”、“脑炎合剂”对治疗乙型脑炎有突破性的疗效。
涂去病,出生中医世家,父亲涂少房,在救治瘟疫病人中立功,福建布政使授其“仙手佛心”匾额,后在治疗病人中受染身亡。年,惠安流行鼠疫、霍乱,涂与他人合作在惠安崇武西城楼创办施药处,他献出解毒活血汤,加入甘露消毒饮、地浆等秘方,每日用大锅煎煮,免费供人饮服,救治了无数乡人。
庄世德,上世纪三十年代,天花盛行,“有一染疫者,遍体痘疮黧黑,神识昏愦,奄奄一息,邀诊之......嘱抬患者居于牛舍之邻房,裸其体任蚊叮咬以去燎原之毒。且付一方是夜频呷之,至平旦方呻吟,云有救矣,翌晨视地毙蚊无数,后经调治为安”④并编写防鼠疫、霍乱传单散发,奔走抢救病人。
王庆祥,年和夫人吴丽倩,在晋江永宁开设医馆,时值晋南疫情严重,他们救治了许多患者。
林俊德,年在医院学习,后任化验室主任。年,他进行大量实验室疫苗稀释工作,深入农村搜集自毙鼠,进行解剖研究,发现带有鼠杆菌的老鼠,为防疫工作做出贡献。
蔡鸿恩,时逢霍乱、鼠疫、疟疾流行病高发期,他潜心研究防疫药方,治愈过患腺性鼠疫的儿童,在市区龙头山设立鼠疫隔离院,与医院合作在西街裴巷创办霍乱隔离病院,五十年代钩虫病蔓延,他采用中西疗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撰写了《泉州市环山、群石、拒洪等乡防治钩虫病总结》。
尤美祖,晋江籍,曾任细菌检验队队长,年负责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到印度孟买霍夫金研究院学习鼠疫学。年到湖南长沙,参加真性霍乱防治工作,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琥珀研究院,学习流行病学。回国后任东南鼠疫防治处技师,厦门防疫站站长,曾与知名专家伯力士一起,对鼠疫、鼠蚤进行深入的研究。五十年代,首先采用漂白粉薄膜透析法对饮水进行消毒。用乳酸甘油熏蒸消毒空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陈玉涛,曾任福州隔离病院主任,医院后,创建了小儿科。年6月,在泉州发现首例华枝睾吸虫病人,撰写《南安丰州华枝睾吸虫病流行近况调查》、《福建惠安县钩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等文章,先后查出泉州市秋冬季小儿腹泻埃可病毒,苛萨基病毒及轮状病毒。
王硕卿,出生于医生世家,撰写了《治疗9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报告》。
陈泽深,在福建省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撰写《福建泉州洪水后端体病的流行》,在医院副院长时,和相关人士合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米虾和沼虾为华枝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并撰写《以生吃淡水虾为主要感染方式的华枝睾吸虫病流行报告》等文章。
孙祝岳,曾任泉州市防疫站站长。年,永春鼠疫、天花蔓延,他到疫区接种牛痘,灭鼠灭蚊,建立临时隔离病院,年泉州市区小儿腹泻严重,他发起在开元寺设立临时隔离站。
郑玉祥,医院工作,年白喉流行时,他应用中医养阴清肺汤、血清,治疗各种白喉例,治愈率90%,与防疫站配合,入户观察,监控患者,与同仁编写《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氏菌群的变化》、《流行病防治研究》、《常见肠道传染病的防治》等论文。
刘景熙,曾任晋江专区防疫站站长,五十年代积极参加鼠疫防治工作,开展灭鼠灭蚤活动,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被评为省鼠疫防治工作乙等功臣。参加撰写《福建省晋江专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慨况》、《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奈氏菌菌群的变化》、《流行病防治研究》、《鼠疫防治手册》、《鼠疫的防治》等。
吴鸿友,医院主任医师,从事肺结核病防治四十多年,主持过全市肺结核流行病学调查,《肺结核流行与化疗控制》的研究工作。
谢长寿,曾任泉州市防疫站副站长。从事卫生防疫工作近四十年,编撰《闽北地区流行病志》、《疟疾的防治》。
林金长,医院外科主任,参与热烘绑扎疗法治疗丝虫病引起的下肢象皮肿研究。
赵万钟,曾任泉州防疫站卫生科副科长,参与“尘肺流行病学调查”。
郭景祥,曾任惠安县防疫站副站长,撰写了《疫情监测手段对霍乱的防治效果评价》、《空肠弯曲菌病动物宿主的疫源地五年观察》、《计划免疫的效果分析》、《惠安县开展卫生防疫有偿服务十年回顾》等文章。
(作者: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
注释:
①引自何乔远《闽书》
②引自清代诗人师道南的《死鼠行》
③东岳山是泉州早年的墓葬区
④引自《泉州市卫生志·人物传》
(参考《泉州市卫生志》、《泉州市文史资料》采访相关人士)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内部刊物《泉南文化》年9月(总第12、13期合刊)
NEWARRIVAL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新书推荐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关泉州的英文书籍的汉译本丛书,一共三册,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出版。
《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著/林雱姚鸣琪译)是一部至今还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著/周若蘅译)、《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著/颜玮珏颜瑛瑛译)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百年回望,还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这样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文化总是在人类大空间的聚合运动中积累和发展。水平传播不变论说很难解释世界上双文化冲突、并存、融合的历史现象。唯其如此,国人在寻找和翻检尘封已久的文化载籍时,不惮于认识思维上差异的鸿沟而敢于跨越且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因此,相信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有忧郁的乡愁,也有永远不泯的家国情怀。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长按识别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