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我国传统医学将血脂异常诊断为血浊。本期微课堂中,医院蒋卫民教授站在中医心血管病专家的角度,解读了血浊病的中医诊疗以及中医药在血浊病中的临床应用。本小节内容重点讲述血浊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血脂康的发展历程。
一.血浊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查要点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情志、体质等有关,如过食肥甘厚味、运动量少,生活过于安逸等。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肾、脾、肝气虚,标实则为痰浊、血瘀。
痰浊和瘀血是血浊病的主要病因,本虚标实,痰瘀互结是其主要病机。血浊病分为四种症候,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盛证及肝肾阴虚证。
痰浊内阻证:表现为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治疗以化痰降浊为主。
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降浊为主。
脾虚湿盛证:表现为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治疗以益气健脾、化湿和胃为主。
肝肾阴虚证:表现为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多以滋补肝肾、养血益阴为主。
2.诊查要点一般无典型临床症状,多形体肥胖或超重,部分存在眩晕、胸闷、头目昏矇等症。
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mmol/L,或HDL-C1.0mmol/L,或甘油三酯≥1.7mmol/L。
3.痰瘀互结病机的形成及其临床表现痰瘀互结的形成:生理条件下,津液与血在“气化”作用下可相互滋生转化;病理条件下,气化失常,痰饮和瘀血相互影响,形成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的临床表现:痰瘀互结舌象可见舌胖大有齿印,或缩短、痿小有裂纹;舌色暗红、青、紫,有瘀点、瘀斑、瘀丝;舌下脉络发青、紫黯、增粗、迂曲;舌苔腻、厚腻、浊腻、水滑等。痰瘀互结脉象可见滑、涩、沉、弦、结代、伏甚或无脉。
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针对痰瘀互结,治疗采用痰瘀并治、祛痰化浊、活血化瘀方药。国医大师邓铁涛是中医“痰瘀相关”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针对南方患者多为气虚痰浊为主的病例特点,主张益气除痰祛瘀;国医大师周仲瑛擅以痰瘀同治法治疗疑难病证,选用多种方药配伍组方治疗,但不离化痰、活血、祛瘀。
二.千年红曲,今换新颜1.古籍记载中的红曲有一味历史悠久的天然药物能够健脾消食,活血化瘀,在现代研究中,不断焕发它的光彩,这就是红曲。红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养生食品之一,食用历史已有千年,其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已有多年历史。《中华本草》中对红曲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有详尽总结。
性味归经:甘,微温;入肝、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主治产后恶露不净,瘀滞腹痛,跌打损伤,食积饱胀,赤白痢。
红曲是药食同源的优质药材,安全性是药食同源的重要特点,中医典籍中红曲有丰富的临床应用,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2.现代研究中的特制红曲—血脂康
年,日本远藤章教授首次从红曲菌发酵液中分离出降低血清胆固醇的物质—莫纳科林K,但由于含量低、不稳定,后续并未深入研究。直至年美国MichaelS.Brown和JosephL.Geldstein两位教授进一步找出了“莫纳科林K”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机理,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从此,红曲成为学术界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