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冠天下
明代中后期,苏州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工艺门类齐全,制作水平高超,雕刻工艺尤为突出,遂有“良材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此时的雕刻工匠基本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创作积极,而且吴地文风炽盛,文人的参与推动了雕刻工艺的发展。竹刻艺术在嘉定兴起,名家辈出,名扬海内;玉器雕刻和牙角雕刻亦发展迅速,玉雕名匠陆子刚和治犀名家鲍天成曾被誉为上下百年无敌手。而继承顾家祖传技艺的顾二娘砚雕工艺,亦堪称吴中绝技。
子刚款白玉螭纹簪明
高7.6厘米宽1厘米
子刚款白玉螭纹簪明
高7.6厘米宽1厘米
以白玉带皮子料雕琢而成。玉质洁白温润,褐红色皮,将皮色巧雕为长卷花尾的螭龙,两爪。簪头圆润,穿孔,可悬挂流苏。簪身下有阳文竖款:陆子刚制。
陆子刚是明代嘉靖年间既已成名的玉雕大家,江苏太仓人,常居于苏州。但关于陆子刚的名字,在明代当时的文献和清代文献中就有“陆子刚”与“陆子冈”两种写法。故宫所藏刻有陆子刚款的玉器,即使是明代之物,风格也迥异。以器皿为多,有精工细作者,也有刻工粗率者。如此看来,陆子刚可能因当时名气过大,已出现了仿品,后来就被当成了一种品牌的象征,成为高档玉器的代名词,在明代就已有仿冒和盗用,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甚至当今的玉雕业。
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曾曰:“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治治商嵌,及歙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陆子刚治玉排于众艺之首,并常与缙绅交往。(徐琳)
子冈款白玉山水诗句佩明
高3.5厘米最宽2.4厘米厚0.5厘米
子冈款白玉山水诗句佩明
高3.5厘米最宽2.4厘米厚0.5厘米
玉本白玉,但经火烧,质地内已有多处炸裂纹。玉牌一侧和顶部镂雕回首卷身螭龙,一面浮雕茅屋、水波、老树、寒鸦,一面减地浮雕草书五言诗句:“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松。”牌子一侧边缘雕上圆下方连珠小印,分镌“子冈”二字。
明文震亨所撰《长物志》记载:“吴中如贺四、李文甫、陆子冈,皆后来继出高手,第所刻必以白玉、琥珀、水晶、玛瑙等为佳器。”文献中并没有记载陆子刚雕过牌子,目前看到的明代牌子也并不多,相反,清代伪托“子刚”款的牌子却很多,故可能牌子起源于明代,滥觞于清,但是否为陆子刚发明还需进行考证。(徐琳)
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人物图盒明
口径7.8厘米×7.8厘米足径6厘米×6厘米通高6.2厘米
子冈款青玉过枝花卉山水人物图盒明
口径7.8厘米×7.8厘米足径6厘米×6厘米通高6.2厘米
青白玉,玉质温润。盒盖子母口,盖上以浅浮雕及阴线刻的手法雕琢山水人物。远山近水,一棵垂柳下坐两人,对坐交谈,远处渔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另有茅屋、山人,俨若山水画页,一边浮雕诗句:“桃红含宿雨,柳绿带朝烟。”盒身及盖四壁以过枝技法浅浮雕秋葵、荷花、石榴、桃花,代表一年四季。盒底方框内,减地浮雕“子冈”两字。(徐琳)
子刚款青玉龙耳觯式杯明
口径5.4厘米?足径3.8厘米?高7.9厘米
子刚款青玉龙耳觯式杯明
口径5.4厘米?足径3.8厘米?高7.9厘米
白玉质,微经火烧,有部分黑斑、绺裂。杯身造型及纹饰仿古,并加一方折龙形柄,龙首衔杯沿,身体呈回字纹卷曲,背上出脊。龙柄下方镂雕卍字纹。杯身仿古代觯形器。口沿部出脊,并浮雕螭龙团寿纹。一侧浮雕兽首衔环。器身雕琢连环双蝉纹。整体纹饰古朴且雕琢粗糙。在龙柄下方的卍字纹侧面,有篆书“子刚”二字。
传说明末玉雕名匠陆子刚曾擅做仿古器,此玉杯虽造型纹饰为明代玉器特征,但是否为陆子刚所制还没有更多依据证实。(徐琳)
子刚款青玉雕鸣凤在竹图臂搁明
长14厘米宽5.3厘米厚0.8厘米
子刚款青玉雕鸣凤在竹图臂搁明
长14厘米宽5.3厘米厚0.8厘米
玉质油润,卷轴式。一面浮雕鸣凤在竹图案,一面减地浮雕篆书元人赵孟頫《修竹赋》中的文字:“虚其心,实其节,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以比君子之德。”后有椭圆与方形印章,分别篆书“子”“刚”二字。
臂搁是临书枕臂的工具,又名秘阁、腕枕。古人书写自右而左,写字之时,易被右手腕污染,故于腕下放一臂搁以方便书写。臂搁材质多样,常见者竹,玉质者较为珍贵。目前看来,明代的子刚款玉器多集中在文房用具、发簪、小佩等器物上,多属江南文人雅玩之器,常雕琢阳文诗句。(徐琳)
白玉夔龙纹卮明
口径6.9厘米底径6.2厘米通高11厘米
白玉夔龙纹卮明
口径6.9厘米底径6.2厘米通高11厘米
白玉质,玉中带有糖色。单鋬耳,耳上阴刻兽面。三兽蹄足。卮身阴刻双夔龙相背而立。张口,三爪,侧身站立。一夔龙回首,另一直视向前,身体呈几何形卷曲。器身以涡纹为地,上下口沿均饰云纹及网格纹组成的纹带。卮盖上高浮雕三个兽形捉手。正中圈内饰旋涡云纹,三个立兽之间浅浮雕兽面纹。
卮本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饮食器。铜卮、漆卮在汉代较为常见,以玉为卮则十分罕见。《汉书》“高帝纪下”有:“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表明玉卮为饮酒器,但不同于普通酒器,一般用于隆重的场面或酒宴,使用者等级地位较高。此玉卮造型仿宫中收藏的一件汉代玉卮,唯将夔凤纹改为夔龙纹,类似者在清宫旧藏中有多件。明代晚期社会流行仿古器,首都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康熙时期墓中出土的子刚款玉卮,说明玉卮是当时流行的仿古对象。(徐琳)
青玉花卉纹杯明
口径11.9厘米高8.5厘米
青玉花卉纹杯明
口径11.9厘米高8.5厘米
青玉质,以大片花瓣为杯身,内底花蕊呈半球形。杯身外围大部分被镂雕的花枝梗叶环绕,仅留有一个花瓣为流。镂雕花叶有菊花、桃花、葵花、梅花等,并结有桃实。花叶枝梗,相互缠绕。
此种镂雕花式杯是明代玉器中的常见品种,流行于明代晚期,苏州地区常有雕琢。(徐琳)
白玉双婴耳杯清早期
口径6.5厘米足径3.1厘米高5.6厘米
白玉双婴耳杯清早期
口径6.5厘米足径3.1厘米高5.6厘米
白玉质,玉质温润细腻。杯子两侧以童子为耳,童子身穿米字纹小花袄,面带微笑,双手攀于玉杯口沿,踩于祥云之上。玉杯整体染色做旧,颇具古风。
此杯因工艺精湛,做旧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为汉代之物,叫来造办处的苏州籍玉工姚宗仁加以询问,宗仁笑曰:此乃其祖父所做的伪古之器,用了一种家传的琥珀染色做旧秘法,经年才成。其祖父为康熙年间苏州玉工,故此杯当成于康熙之时。乾隆听后大为称奇,并以此杯制作精到,写下《玉杯记》一文,制成册页,与玉杯及所配的檀香木座、黑漆描金漆盒一起传之后世。(徐琳)
小松款竹根刘海戏金蟾明晚期
高6厘米宽5.5厘米厚5厘米
小松款竹根刘海戏金蟾明晚期
高6厘米宽5.5厘米厚5厘米
刘海头向右偏,圆脸大嘴,斜眸欢笑,坦胸露乳,鼓肚。袈裟披于左肩,垂于背后,绕覆右腿。右手撑地,左手手指弯曲捏一铜钱,金蟾趴伏在右腿上。身后腿部阳刻篆文“小松”两字款。下承三足木座。
刘海,五代宋初时道士,初名刘操,又名刘哲,字昭远、宗成、元英。曾事燕主刘守光任丞相,因谏言不被采纳,托疾挂印而去。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渐而衍出“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即“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小松即朱缨,字清甫,号小松,江苏嘉定人。明代竹刻名家,为竹刻家朱鹤之子。约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工小篆、行草,亦擅绘画。刻竹继承其父章法,而有出蓝之誉。好刻神仙佛像、山水人物等。(谢丽)
崤曾款竹根翼兽明晚期
高18.5厘米宽11厘米厚14厘米
崤曾款竹根翼兽明晚期
高18.5厘米宽11厘米厚14厘米
此作取竹根以圆雕法刻一翼兽,呈立状,扭身回首,双目圆瞪,双爪前伸,似欲前扑。其双耳如犬,鼻似如意,肩有双翅并羽翼下披;腹部有鳞,颇似蛇腹,后腿有力蹬坐,形态奇异。整器刻工浑厚圆润,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刀法纯熟流畅。左腿后方刻阴刻行书“崤曾”款。
侯崤曾,字晋瞻,明代嘉定派竹刻名家。活动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现存世作品较少。此器落款位置不伦,疑系伪托。
此翼兽形象或为飞熊,飞熊典故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据说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姜尚。(刘思桐)
竹根罗汉明晚期
高12.8厘米宽18厘米厚16厘米
竹根罗汉明晚期
高12.8厘米宽18厘米厚16厘米
竹根雕罗汉,庞眉深目,袈裟半披,坦肩露腹,盘腿屈膝坐于松下石座上。右手提握念珠,左膝上一只蓬毛摆尾小狮昂首相望,左足按于罗汉前胸,与之嬉戏。底座与松树为整料紫檀雕成,奇石叠错,苍松虬曲,针叶繁茂,依石而立,有如伞盖。
笑狮罗汉即伐阇罗佛多罗尊者,是佛教十八罗汉中的第八位。因其从不杀生,广结善缘,故此一生无病无痛,深受赞美与尊敬。虽有此神通,但勤修如故,常常静坐终日,唯带一小狮常伴左右,因此成为“百兽不侵”之寓意题材。此圆雕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