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1-9-3 11:38:52 点击数: 次
文章来源于医学影像服务中心肺毛霉菌病(PM)是一种不常见的真菌感染,多见于免疫抑制人群。毛霉菌生长在腐烂的食物、土壤和动物粪便中。患者通常因吸入孢子而感染。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或干细胞移植。PM的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例如,早期影像学表现为支气管周围磨玻璃密度影。随后病变可发展为实变、结节或肿块。由于患者多为免疫抑制人群,鉴别诊断常包括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已经有一些提示PM的影像学表现来区别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例如,反晕征阳性与PM的联系更为紧密。反晕征阳性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周围为实变影。此外,胸膜积液和超过10个结节也更提示PM。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中,PM可以迅速进展。利用支气管内活检或经皮活检发现菌丝,可有助于确诊毛霉菌病。由于伴发PM的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这种疾病对于提高生存率至关重要。一个多模式的治疗方法,联合抗真菌药和外科清创是可以提高预后的。下文作者会回顾PM的危险因素,描述其影像表现和疾病过程,以及该病的治疗方法。毛霉菌的结构。(a图)毛霉菌孢子囊生长在面包上的大体标本图片。(b图)肺内真菌球的显微镜图片,示多发簇状菌丝及孢子囊。(c图)高倍镜示球形结构,称为孢子囊。(d图)位于菌丝顶端的孢子囊示意图。单侧肺毛霉菌病进展为对侧肺的感染。(a图)左肺上野可见结节样高密度影(a图中白色虚线圆圈),(b图)第二天图片显示结节影增大,(c图)第四天图片示左肺上野病变显著增大,伴肿块样实变影,(d图)第七天图片示左肺上野实变影进展,以及右肺新发病变。磨玻璃密度影进展为增大的病变。(a图)右肺可见磨玻璃密度影(a图白色虚线圆圈),(b图)第二天冠状位CT示结节样磨玻璃密度影,(c图)第12天冠状位CT示病变增大,且出现反晕征。(d图)肺叶切除术后标本图片,示伴厚壁的坏死,注意观察栓塞的血管(d图中白色长箭头)。CT晕征。(a图)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轴位CT图,(b图)肺毛霉菌病患者的冠状位CT图,可见中央实性结节,外周为磨玻璃密度影。坏死。(a图)轴位CT图示左肺下叶坏死性实变影,伴临近的胸腔积液。(b图)轴位CT示20天后实变影增大,伴新发的胸膜增厚。(c图)轴位CT示左肺下叶病变中间出现空洞。(d图)大体标本,示左肺伴坏死性空洞。肺毛霉菌病的胸壁播散。(a图)右肺下野的空腔病变,伴气液平面形成。临近右侧胸壁可见皮下气肿。(b图)冠状位CT示右肺下叶实变伴临近肋间间隙的气体(b图红色长箭头)。(c图)活检标本示毛霉菌菌丝(c图黑色长箭头)位于肌肉组织之间。支气管内毛霉菌病。(a图)轴位CT示气管前壁及侧壁软组织增厚,周围脂肪边界不清。(b图)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内广泛的软组织密度影,伴中段支气管阻塞,右肺下叶塌陷。反晕征阳性的肺毛霉菌病。(a图)右肺上野可见实变影,(b图)1天后CT可见右肺上叶实变影,伴中央磨玻璃密度影,即反晕征阳性。(c图)第五天CT示实变进展,占据右肺上叶一半以上。反晕征阳性的肺毛霉菌病。(a图)左肺上野结节样实变影。(b图)同一天CT示病变,伴反晕征阳性。(c图)7天后CT示病变增大,(d图)肺叶切除术后标本的切面,可见空洞性病变,伴中央坏死及出血。(e图)病变边缘的显微镜图,可见坏死区域(黑色虚线右边的部分),以及移行区(黑色虚线左边的部分),含有炎细胞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快速进展的肺毛霉菌病。(a图)第一天轴位CT示左肺正常,注意观察左肺下叶支气管的上段是通畅的。(b图)第12天轴位CT示新发的结节,位于左肺下叶,毗邻左肺下叶支气管的上段。(c图)第21天轴位CT示实变影增加,伴完全性肺叶磨玻璃密度影,此时左肺下叶支气管上段闭塞。(d图)第23天轴位CT示左肺上野塌陷,左肺下叶仍为完全性肺叶磨玻璃密度影。穿过肺实质血管的横切面图片。(a图)为HE染色,(b图)为六胺银染色法,显示菌丝侵犯血管,伴周围组织水肿及坏死。在组织学检查中鉴别毛霉菌及曲霉菌。(a图)毛霉菌菌丝的显微镜图,示宽带样菌丝(a图黄色长箭头),宽度为7-15微米,菌丝缺乏规则的分隔,缺乏粘性,具有不规则的宽角度分支。(b图)曲霉菌菌丝的显微镜图,可见薄的均匀菌丝,伴规律的分隔,具有规律的锐角分支及均匀的壁。肺毛霉菌病的手术治疗。(a图)轴位CT示左肺下叶结节影,伴周围磨玻璃密度影。(b图)一个月后轴位CT示结节增大。(c图)手术后5个月随诊复查,显示病灶完全消散,没有复发。
参考文献:RishiAgrawal,MD,AnjanaYeldandi,MDetc.PulmonaryMucormycosis:Risk
Factors,RadiologicFindings,andPathologicCorrelationRadioGraphics;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