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肺曲菌病 >> 疾病病因>> >> CT成像技术概述

CT成像技术概述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1-2-3 4:02:27   点击数:
 

CT(ComputedTomography,CT):计算机体层摄影

CT发明的时间:年4月,亨斯菲尔德(Houndsfield)和安普鲁斯一起,在英国放射学研究会上宣读了关于CT的第一篇论文。同年11月,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年会(RSNA)上也宣读了他们的论文,向世界宣布CT的诞生。

亨斯菲尔德于年获得了与工程学诺贝尔齐名的McRobert奖,年亨斯菲尔德和考迈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CT应用范围:主要用于医学影像对疾病的诊断;CT几乎可包括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器官;密度分辨力高,可分辨人体组织内微小的差别,使影像诊断的范围大大扩展;也可作穿刺活检;帮助制订放射治疗计划和放疗效果评价;可做各种定量计算工作,如心脏冠状动脉钙化和锥体骨矿密度的测量;三维成像图像质量高,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颌面部手术。

CT优点:真正的断面图像;密度分辨力高;可作定量分析;可作图像后处理。

密度分辨力高的原因:CT的X射线束透过物体到达检测器经过严格的准直,散射线少;采用了高灵敏度的、高效率的接收介质;利用对灰阶的控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

CT的缺点:极限分辨力仍低于普通X线摄影;CT定位定性诊断只能是相对比较而言,其准确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CT对体内小于1cm的病灶,常常漏诊,在定性方面,也受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病程的长短、患者的体型和配合检查等因素影响);CT只反映了解剖学方面的情况,较少有脏器功能和生化方面的信息。

20世纪80年代末螺旋CT发明之前,CT的发展通常以代称呼,而螺旋CT出现后,则不再以代称呼。

第一代CT:平移+旋转1°,属头颅专用机,固定阳极,笔形束

第二代CT:旋转+平移,小扇形束,固定阳极。

第三代CT:改变扫描方式,旋转+旋转,宽形扇形束,探测器数目-个,旋转阳极。

第四代CT:只有X线管的旋转,探测器不动,扇形角50°-90°,探测器数目-,反扇束扫描。

第五代CT:电子束CT,x线放射部分包括电子枪、偏转线圈、处于真空中的半圆形钨靶。

螺旋CT扫描机架是连续、单向旋转,单层螺旋扫描时间为1秒,多层缩短至0.27秒。

CT的发展趋势:年超高速扫描的第五代CT-电子束应用于临床,用电子束代替了机械运动扫描。

年,滑环技术应用于CT设备,实现了单方向连续旋转扫描。

年螺旋扫描方式问世,

年出现双层螺旋CT,

年推出4层CT,

年推出16层CT,

年64层CT投入使用,

年西门子推出双源和双探测器CT,

年推出层CT,

年GE推出能谱CT

4层CT扫描时间缩短到周/0.5s,16层CT缩短至周/0.42s,64层则周/0.27s。0.33s

4层CT横向分辨力达到0.5mm,纵向分辨力1.0mm;16层横向为0.5mm,纵向为0.6mm,基本达到各向同性;64层螺旋横向和纵向分别为0.3mm和0.4mm。

多平面重组可做为横断面图像的补充。

CT透视扫描仪:一种连续扫描、连续成像的CT装置(第三代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临床用来经皮穿刺活检;采用60°数据替代方法重建(60°新扫描数据和°旧扫描数据);剂量控制主要采用床下球馆和专用的X线滤线器。

CT透视:x线管电流(mA)30-50,管电压:80-Kvp,CT透视模式,可加专用的滤线器,能使患者辐射剂量减少50%。

螺旋CT采用数据内插算法,该算法能去除检查床移动产生的运动伪影,而实时CT透视连续扫描不采用内插法,所以伪影在所难免。

电子束CT(EBCT)主要目的:用于心脏这类动态器官的高分辨力成像。

电子束CT与非螺旋CT相比有三大差别:电子束CT是基于电子束偏转技术产生X射线,而并非使用通常的X射线管;没有扫描机架的机械运动;和非螺旋CT相比,图像获得的方式有本质上的差别。

电子束CT有三种扫描方式:连续扫描模式、触发扫描模式和容积扫描方式。

动态空间重建扫描的优化:与常规血管造影相比,可减少大约20%的射线曝光量;可减少X线对比剂的用量,通常1-2ml/kg;采用任意侧注射对比剂,可观察双侧心脏血流的情况;经尸解证实,解剖结构测量的精确性可达95%;减少了假阳性率;时间分辨力高,可用于心、肺血管的动态显示和测量。

移动CT扫描仪:非螺旋CT,只是球管、探测器同时移动。(属于第三代)

微型CT扫描仪:球管的焦点、输出功率较小;扫描野小;空间分辨力高;扫描时间相对较长;采用平板探测器。

双源CT扫描仪:常见部位扫描速度是0.33s,最大扫描范围是cm,扫描机架孔径为78cm,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力≤0.4mm,使用高分辨力技术可达到0.24mm。

双源CT两套X线发生器系统由一体化的高压发生器控制,并可分别调节两套系统的Kv和mAs。

双源CT的两个X线管既可同时工作,也可分别使用。

双源CT的另一个性能特点是可利用两个X线管发射不同的能量。如骨骼和对比剂在80kV时,骨骼CT值为HU,对比剂为HU;当能量提高到kV时,骨骼的CT值降低为HU,而对比剂降低为HU。

利用双能量的临床意义:对血管和骨骼进行直接减影;可对某些组织如肿瘤组织进行特征性识别;对人体的体液成分进行识别。

CT基本结构

x线的发生装置: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冷却系统、准直器、滤过器/板

高压发生器(Kvp范围:80-kv,管电流:20-mA,常用三相脉冲,电压波动范围应小于1%。)

CT的x射线管结构与常规x线机的x射线管相同,但额定功率较常规x射线管稍大。

固定x线管用于第一、二代CT机中;旋转阳极用于第三、四代CT机中。

产热量单位:1HU=1J

冷却系统有三种水冷却、风冷却和水风冷却。水冷却效果最好,但装置复杂、结构庞大;风效果最差;水风介于两者之间,是新型CT机多采用的方式。

准直器有两个作用:调节CT扫描层厚;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和改善CT图像的质量。(前准直器安装在x线管端,一般都远离x线管,主要控制辐射剂量;后准直器位于探测器端,主要控制层厚)。

滤过器/板作用:吸收低能量x射线。

x线检测器装置:探测器、模数/数模转换器、数据采集系统。

探测器作用:接收x射线辐射并将其转换为可供记录的电信号。必须具有转换效率、响应时间、动态范围、稳定性。

响应时间:两次x线照射之间探测器能够工作的间隔时间长度。

动态范围:在线性范围内接收到最大信号与能探测到的最小信号的比值

固体探测器优点:灵敏度高,有较高的光子转换效率。

缺点:相邻探测器之间存在缝隙,x线利用率低;余辉较长,易产生伪影;最后是整个探测器阵列中各个探测器不一致,造成误差影响成像质量

气体探测器优点:稳定性好、响应时间快、几何利用率高、无余辉。

缺点:吸收效率低。

固体转换效率约95%,几何效率约40%-50%;气体探测器几何效率约95%,转换效率约45%。

模数和数模转换器有两个重要的参数---精度和速度;精度和分辨力有关

数据采集系统是位于探测器与计算机之间的电子器件,主要作用:射线束测量,包括通过人体后的衰减射线和未通过人体的参考射线;将这些数据编码成二进制数据;将这些二进制数据送往计算机。

机械运动装置包括:扫描机架、滑环、扫描床。

CT机架孔径为70cm,倾斜角度为±12°-±30°。

滑环传导分为高压滑环和低压滑环。

高压滑环一般采用小型、高频发生器,且高压发生器不安装在旋转机架上,极易导致高压噪声,影响图像质量。(球管连续旋转,高压发生器不转)

低压滑环的x线发生器必须装入扫描机架内,要求体积小、功率大的高频发生器。大多数厂家都采用低压滑环。(高压发生器和球管为组合式,一起旋转)

在滑环结构上,固定部分是前端存储器、计算机和初级高压发生器。旋转部分是x线球管、探测器系统和次级高压发生器。

扫描床绝对误差不允许超过±0.5mm,一些高档CT机可达±0.25mm。

以往CT计算机系统属于通用小型计算机,但随着发展,现在CT机包括螺旋CT都采用微型计算机。图像重建时,一般与主计算机相连,其本身不独立工作,与主计算机并行工作。

在硬件设置上,硬盘、磁带和光盘等是分列的。通常一次扫描后,由于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原始数据先存储于硬盘的缓冲区,经重建处理后在存入硬盘的图像存储区。

一般一幅xx字节的CT图像约需要0.52MB的存储空间。

CT成像依据:x线吸收衰减特性。

射线能量:60、84、Kev水相对应的线性衰减系数:0.、0.、0.

对应单位:x能量-Kev半值层-mm直线衰减系数-m-1质量衰减系数-m2/kg波长-nm

x线诊断中,人眼对影像密度识别范围为0.25-2.0之间。

CT图像动态显示范围大,是因为CT图像可作窗宽窗位调节。

影响CT空间分辨力的因素:重建矩阵

薄层估算重建是图像显示前的数据计算方法。

同一部位,层厚越大,密度分辨力越高,层厚越薄则密度分辨力降低,空间分辨力提高。

CT检查时,采用靶扫描方式:减少患者x线剂量。

光盘容量M,可存储CT图像(0.5M/幅)的幅数:0

CT机房温度应该在18-22℃,湿度40%-65%

CT值标准差变大,意味着图像噪声增加。

距离测量标尺误差范围:1mm以内

引起噪声的主要原因:射线光子数量不足。

接上一个,公式错了:当量剂量:SI单位J·kg-1,称为希沃特(SV)曾用雷姆(rem)1Sv=1J·kg-11Sv=mSv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jbby/1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