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本病呈全球散发,无季节差异,各个年龄段普遍易感,以成年男性多见。各国的奴卡菌发病率存在差异。例如数据显示,美国和法国分别每年有~例和~例;而西欧各国,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0.04例奴卡菌病患者。易感人群为:男性、慢性肺基础疾病(支气管扩张、COPD、支气管哮喘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移植受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途径: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感染,其中吸入为最主要的感染方式。肺部、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骨和关节、肾脏、肾上腺等多脏器均可受累,其中以肺部受累最常见。感染类型
感染的病原菌以皮疽奴卡菌和盖尔森基兴奴卡菌为多见;且易合并伴发感染(免疫抑制宿主高达57%存在伴发感染,非免疫抑制宿主为47%),其中病毒感染为主(尤其是CMV),多见于免疫抑制宿主患者。病原学
放线菌属,革兰氏染色阳性专性需氧杆菌,镜下早期呈球状或杆状,伴有细长分支菌丝,弱抗酸染色阳性,抗酸染色亦可出现弱阳性。奴卡菌为条件致病菌,无菌体液标本中检出奴卡菌均考虑感染;非无菌标本检出奴卡菌,如有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考虑为致病菌。但从支气管扩张、囊性肺纤维化等结构性肺病患者的痰标本中检出奴卡菌,需鉴别定植与感染。除支气管扩张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亦有定植的个案报道。因此,尚需更多的研究去探讨此类患者检出奴卡菌的临床意义。临床特征
肺奴卡菌病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甚至慢性病程,以后两者为主。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热、咳嗽等,难以与其他病原体感染相鉴别。重症肺奴卡菌病均出现呼吸困难,以I型呼吸衰竭为主,多数经吸氧可改善症状。影像学表现
肺奴卡菌病的影像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累及单个或多个肺,缺乏特异性。常见的特征有:多发小叶中心性结节、实变(可形成空洞型实变)、胸膜增厚。其他影像学改变包括团块影、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相比,免疫功能抑制宿主的肺奴卡菌病更易发生肺内空洞。诊断
主要依靠实验室培养及分离鉴定,组织病理阳性率低,典型改变为化脓性肉芽肿,嗜银染色、PAS染色阳性,弱酸染色阳性。无论免疫功能状态如何,若胸部影像学出现单个或多发结节,伴有空洞或胸腔积液,需考虑奴卡菌病的可能,并需与放线菌病、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等鉴别。延长培养时间至6周和多次培养等,有可疑或不能分型的奴卡菌可应用质谱、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治疗
肺奴卡菌病的治疗优选敏感的抗感染药物治疗。选择敏感药物、初始联合用药、足疗程是治疗成功、避免复发的关键。初始的治疗建议是采用联合治疗,经验性用药包括复方磺胺甲噁唑(15mg/kg·d,分2-4次服用)联合亚胺培南(mgQ6h)3-4周,备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随后复方磺胺甲噁唑(10mg/kg·d,分2-4次服用)治疗3-6个月(一般免疫功能正常3个月,免疫抑制6个月)。而对于移植受者、播散性奴卡菌病,尤其是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人应当延长治疗至9-12个月。同时可监测复方磺胺甲噁唑峰浓度,目标浓度为给药后2小时达到-ng/ml。预后
病死率:移植受者>免疫抑制宿主>非免疫抑制宿主;播散性>非播散性。例如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发生奴卡菌病的病死率高达71%,西欧各国的数据显示播散性肺奴卡菌病的病死率为50%,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者病死率高达%,而非播散性奴卡菌病为15.4%。国内回顾性数据显示总体病死率仅15%,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总结
奴卡菌病多见于免疫抑制宿主,有肺部基础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者感染风险增高;肺奴卡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热、咳嗽多见。影像学改变多样:小叶中心结节、实变、团块、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等;奴卡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需氧,生长缓慢,弱抗酸染色阳性;病理为化脓性肉芽肿炎症。治疗首选TMP-SMX联合亚胺培南,备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免疫抑制宿主及播散性奴卡菌病死亡率高。本文由狼图四野根据叶枫教授会上发言整理。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学习更多CTS前沿干货!编辑:飞腾投稿:xiangfeitengdxy.cn题图:丁香园点击「阅读原文」学习更多CTS前沿干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