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共同组织专家组成“甲真菌病指南专家工作组”,对版指南进行了认真补充和修订,制定了年版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
治疗和预防
1局部药物治疗
应用局部药物治疗甲真菌病的指征包括远端受损甲板<50%;无甲母质受累;受累指趾甲数目<4个;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目前主要有5%阿莫罗芬搽剂和8%环吡酮甲涂剂。
推荐用法:
5%阿莫罗芬搽剂,每周1次或2次外用,连续48周。5%的患者在用药部位有轻微的不适,包括烧灼感、瘙痒、发红、局部疼痛等,但可以耐受。
8%环吡酮甲涂剂,第1个月隔天1次外用;第2个月每周2次外用;第3个月每周1次外用到治疗结束,一般疗程6个月以上。不良反应主要为涂药甲的临近皮肤刺激,可自行恢复。
2系统药物治疗
除了适于外用药物治疗的甲真菌病以外的各临床类型,均可选用系统药物治疗,目前包括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
特比萘芬
推荐连续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成人剂量mg,1次/d;疗程一般指甲真菌病为6~9周,趾甲真菌病为12~16周。
伊曲康唑
推荐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成人剂量mg,2次/d,脂餐后即服或餐时服用,连续服用1周后停药3周为1个疗程,总疗程一般手指甲2~3个疗程,足趾甲3~4个疗程。
氟康唑
近期一项荟萃分析建议治疗剂量为每周mg,持续6个月以上。
3非药物治疗
拔甲或病甲清除术:有些类型的甲真菌病,例如远端甲板受累、黄斑条纹甲(可能存在皮肤癣菌瘤)、嵌甲和甲板厚度>2mm时,清除病甲是必要的。但由于手术拨甲损伤较大,则仅限于不伴手足癣的单个甲真菌病的治疗。除病甲可用20%~40%尿素或20%尿素加10%水杨酸软膏封包,待甲板软化后再予拨除。
激光治疗
激光具有高靶向性、高能量的特点,能使病甲局部接受较高密度的能量并能够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较少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可以避免系统用药的不良反应,可能作为非药物性治疗的一个选择。但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的确切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尚缺少系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其他非药物治疗
光动力治疗是利用光敏剂结合一定波长的红光进行照射,产生单态氧、氧自由基等杀伤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甲真菌病的治疗目的。离子导入是利用低电流让局部药物更好的渗透进入甲板和周围的组织提高治疗疗效,但这种方法难以穿透甲板全层。
上述三种疗法就目前的临床效果来看,尚不及口服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因此建议仅作为辅助治疗或替代治疗的选择。
联合治疗联合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和局部外用药物的联合,口服药物和(或)外用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的联合。一般在甲板受累面积较大(>50%)、甲母质受累或单一治疗失败时可考虑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方案最好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两种方法。
5治疗方案的个体化选择
甲真菌病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甲板感染的类型及严重程度、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患者年龄、营养健康状况、末梢循环情况、遗传因素、是否伴有其他疾病和甲病、甲的生长速度、家族内有无同病者、经济承受力、依从性,药物相互作用和禁忌证等。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后进行综合评估,再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故治疗前必须全面询问病史、分析易感因素、仔细进行各种检查并与患者进行有关病情和方案的详细沟通,以获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提高依从性。
6疗效判定
根据无临床征象或甲培养和(或)镜检阴性,但存在下列一或多项轻微临床表现者可判断为甲真菌病治愈,即轻微甲下角化过度和(或)甲床增厚尚未全部消除。在观察期结束时,甲真菌病未愈的临床征象包括甲板内或甲板下白/黄或橙/棕色条纹或斑片和(或)甲侧缘甲剥离伴甲下碎屑。通常在治疗停止后甲外观会继续改善,但也有治愈后,甲外观仍持续异常者,主要是伴发患有影响甲板外观的疾病所致。
7预防
甲真菌病是可以预防的,具体措施如下。
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
做好个人卫生,减少与手足癣、体股癣、甲癣和头癣患者的直接接触。外出住宿时,注意共用拖鞋、浴巾、寝具等物品的间接传播。
控制传播途径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个人卫生习惯,增加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公共环境如浴场、游泳池的消毒,抑制真菌的生长,也是做好甲真菌病预防的重要环节。
对于免疫抑制的患者
预防策略主要是去除促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加强支持疗法。创造不适合真菌生长的局部条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平时穿鞋不要过紧,保持清洁、干燥,以通风透气为宜;避免甲外伤。
原文请自行下载:
中国甲真菌病诊疗指南(年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