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肺曲菌病 >> 肺曲菌知识>> >> 113病例讨论结论

113病例讨论结论

文章来源:肺曲菌病   发布时间:2021-2-24 0:59:06   点击数: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病例1-3

病史资料见PET/CT病例讨论.1.13-再补充

1、病理:(髂骨穿刺)浆母细胞型多发性骨髓瘤,Kappa+/landa-

MM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浆细胞病,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分为IgG型、IgA型、IgM型、IgD型、IgE型、IgG型、LAM轻链型、KAP轻链型、不分泌型、双克隆型8种类型。常见为单克隆,双克隆0.5-4.2%,不分泌2-4%。其中双克隆0.5-4.2%为IgG+IgA,或IgG+IgM,罕见IgA+IgE。双克隆型MM中分泌不同蛋白的恶性浆细胞都是从相同的B细胞克隆分化而来。关于双克隆M蛋白的来源问题,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双克隆M蛋白可能来源于一株恶变浆细胞,也可能来源于两株恶变浆细胞。

2、病理:

3、病理:

肺泡细胞瘤以前被认为是起源于内皮和血管组织,其发病机理有血管起源性学说,包括内皮组织、间皮细胞和上皮组织、神经内分泌细胞等,也有学者发现PSP可能与性激素有关,多数患者的雌激素受体与黄体酮受体均为阳性。PSP主要好发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和男性的比率为5︰1。

近年来免疫组化研究证实PSP起源于呼吸道未分化上皮组织,即Ⅱ型肺泡壁细胞。多年来病理学家一直建议将PSP更名为肺泡细胞瘤、硬化型肺泡细胞瘤或者乳头状肺泡细胞瘤比较合适。

主要CT特点::

多表现为肺部孤立实性结节或肿块影,直径在3cm左右。

周围性病变居多

大多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与肌肉相仿;少数为浅分叶或毛刺状,外围有点样及斑点样钙化。

增强后多在快速上升到峰值后持续均匀性强化,平均上升约35Hu;CT值可在65~Hu之间波动。

血管贴边征,增强时病灶周围可见明显强化的血管各种断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晕征:病灶周边可见规则或不规则磨玻璃样密度影,晕征病理证实为病灶周围的出血,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

空气新月征:病理证实是由于未分化的肺泡间质细胞增生和透明样变,所致气道变形而形成肿瘤与包膜间的游离气腔。

尾征:肿瘤边缘尾状突起,且多位于靠近肺门一侧,其发生与PSP对肺门血管有生长趋向性有关。

病灶大小可发生改变。

该病例需要鉴别的疾病:早期肺癌;肺炎性假瘤;肺曲菌球;孤立性肺转移瘤;肺结核瘤;错构瘤:脂肪、钙化。

病例4-7

病史资料见PET/CT病例讨论.1.13-第二组

4、.12.24行腹膜后淋巴结活检术,病理:转移性前列腺癌,PSA(弱+),Ki-67增值指数约60%。CK(+),Vim、Syn、CgA、CD56均(-)。

.01.11,TPSA7.42ng/ml(0-4),FPSA4.41ng/ml(0-0.94),F/TPSA0.59。

该病例需要鉴别诊断:淋巴瘤;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癌。

从这个病例我们可以得出PSA低不能作为否定前列腺癌转移的依据。如果借助PMSA显像我们可以更好的诊断该病例。

5、左锁骨上淋巴结穿刺病理:鳞状细胞癌。

该病例需要鉴别诊断:右肺上叶肺结核;淋巴结结核;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瘤。

6、(回盲瓣)粘膜急慢性炎伴隐窝微脓肿及肉芽肿形成;建议:行抗酸、PAS、六胺银染色及TB-PCR检测。特殊染色:抗酸(+)、PAS(-)、六胺银(-);TB-PCR检测结果:阳性,结合形态学改变及上述检查结果,符合结核。

(左颈部穿刺活检)送检少许横纹肌组织及纤维脂肪组织,伴多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及局灶坏死、积脓;正在加做TB-PCR及相关特殊染色进一步协助诊断!补充特殊染色:抗酸(+);TB-PCR法检测结果:阳性,结合特殊染色及TB-PCR检测结果,符合结核。

该病例需要鉴别诊断:结核;升结肠癌;克隆氏病;淋巴瘤;结节病。

淋巴结结核:增强扫描,较小淋巴结常均匀强化,较大淋巴结多周边不规则强化,环形强化,部分可显示无强化低密度影(凝固性坏死),CT多40Hu。

淋巴瘤:增强中度强化,未治疗前,少出现坏死。

淋巴结转移瘤: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一,部分可显示无强化低密度影(液化性坏死),CT多8-15Hu。

结节病:肺门、两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轻度强化,肺内结节分布情况。

7、病理:

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灶,一侧发生乳腺癌后,对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逐年增加,BPBC约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1.4%一11.8%。

BPBC的发病间隔时间从同时到40年不等,中位间隔时间为53个月。

对侧乳腺癌的年发生风险为0.5%-0.9%,而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2,BRCA1/2)突变的患者对侧乳腺癌的年发生风险增至3%,这种基因突变呈现家族聚集性,提示双侧乳腺癌存在基因遗传因素。

同时性BPBC患者的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率最高,双乳癌患者双侧病变病理类型不一定相同。

第二癌与第一癌的MRI表现相似率不高。

双侧乳腺癌在病理类型、组织分级、ER、PR、HER2、不同分子亚型有较强的一致性,发病间隔时间越短,这种一致性越明显。但第二侧乳腺癌的分期早于第一侧癌。

病例8-10

病史资料见PET/CT病例讨论.1.13(感谢PET中心提供)

8、病理结果:黑色素瘤,Vimentin(+++),S-(+++),HMB45(+++),MelanA(+++),SOX10(+++),Ki-67(50%+),EMA(-),CKpan(-)。

该病例需要鉴别诊断:上颌窦癌;内翻性乳头状瘤;淋巴瘤;真菌感染;黑色素瘤;神经纤维瘤。

9、病理:涂片及细胞蜡块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异型增生的间皮细胞,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上皮性间皮瘤。CK7(-),CK20(-),D2-40(-),WT-1(+),CK5/6(+),Ki-67(1%+),CEA(-)。

该病例需要鉴别诊断:腹膜间皮瘤;腹膜结核;腹膜假性粘液瘤;胃肠道外间质瘤;原发腹膜浆液性癌;腹膜转移瘤。

10、抗炎治疗2个半月后复查胸部CT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wmcm.com/fqjzs/10572.html